诸葛亮的评价(集锦11篇)
发表时间:2025-04-11✪ 诸葛亮的评价 ✪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作文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7
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素以善于指挥战争而着称。
有一次,魏国得到消息,得知蜀国的战略要地西城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士兵,就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前去攻打。蜀国得到魏国的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从国王到士兵都非常紧张。以一万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蜀国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将军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因此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他的撤退。成千上万的魏军迅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 诸葛亮的评价 ✪
故事: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教育后人的方法
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教育后人的方法
诸葛亮教育后人的方法
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 诸葛亮的评价 ✪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可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可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之后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 诸葛亮的评价 ✪
诸葛亮700字
诸葛亮与刘备把酒临风,聊兴渐浓。姿势,七星慢慢移动位置,经过一个时辰,终于连成一线。诸葛亮和刘备惊异地互相看看,正想称赞这奇观时,一道红光射向诸葛亮,把他卷到了21世纪。
“这位先生,你醒醒,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穿着这么奇怪?”一位年轻的警察满眼的疑惑。诸葛连迷迷糊糊地感觉有什么不妥,便问:“这里是那个时代?是不是刚才发生了天文奇观‘七星连成一线’?”“是的,现在是21世纪。”警察胎心地和他交流。
费了好大劲,警察才听懂诸葛亮的.解释,别人总算相信他是从三国来的了。大家热情地将它带到湖北襄阳——他自己成精的加——隆重游览。诸葛亮看到古木参天、亭台楼阁,差点认不出自己的家来,幸亏有一块牌匾“古隆中”。诸葛亮看到了自己的家保存得这么好,高兴极了。同时也由衷地感谢人们的厚爱。
第二天,诸葛亮咋大家的陪同下,来到了背景故宫参观。这么雄伟的建筑再一次让诸葛先生惊呆了。后来的几天,他参观了鸟巢,颐和园,种种现代建筑,种种高科技另诸葛亮惊讶得实中张大了嘴巴。
后来,诸葛亮想讨教:“敬爱的先生,为什么你们的国家能这么繁荣昌盛呢?”“哈哈,和谐就是胜利的根本,任何鼎盛嘛!”“任何鼎盛!”诸葛亮豁然开朗,马上想到了辅佐后主刘备的妙计。
十天后,诸葛亮回到了三国时代,想后主刘备先上了人和定胜的计策,联吴抗曹。
多年来,凭借这一计策,刘备由弱变强,成为能与曹操抗衡的力量。诸葛亮游历了21世纪后,受益无穷啊!
✪ 诸葛亮的评价 ✪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喻,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让他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只箭。诸葛亮对周喻说,3天内就造好10只箭,✪ 诸葛亮的评价 ✪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故事。仿佛诸葛亮就是活神仙一般。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彻底打败司马懿,反倒被司马懿拖垮了身体,最终殒命五丈原,则是人们都不愿意提及的事情。很显然,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智慧的神像,不忍心让他有一点点破痕。遗憾的是,我们所信奉的这个神像原本就是一个虚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还侵蚀着我们的理智,使我们沉迷于伪智慧而不能自拔。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演义体小说,但人们却总喜欢把它当历史来读,并试图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智慧。于是,大多数人都掉入了伪智慧的陷阱。这个陷阱的上方便是诸葛亮——这个看似伟大实则虚妄的目标。
自《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已经有6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诸葛亮一直作为智慧的化身被后人奉若神灵,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司马懿反倒被人们遗弃了。600年来,我们对自己飞蛾投火般追逐孔明式伪智慧的行为却浑然不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
追逐伪智慧的结果便是,中国的“诸葛亮”泛滥了,却缺少了司马懿这样的精英人物。可以说,我们中《三国演义》之毒由来已久,受其毒害的程度也已经很深了。
大凡中国人,有谁没中过《三国演义》的毒害呢?我们身上所隐藏的愚蠢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往往就印证了这一点。我们自身与诸葛亮伪智慧有关的缺点至少能够列举出如下几点:
我们总是盼望着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质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实战能力太差了。
我们不讲信用,潜意识中也是受了孔明之毒:他不是曾答应东吴要归还荆州,却三番五次耍赖拖延,而且还“三气周瑜”,导致盟国的军事统帅一命呜呼了么?
我们急功近利,干什么事都妄想一蹴而就,像极了诸葛亮在条件不成熟时强攻曹魏的情形。
我们喜欢做秀,诸葛亮可以做我们的祖师。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为自己做足了形象包装。
我们出了问题便喜欢互相推诿,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早就做出了示范。他把关羽败走麦城归结为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却把自己作为一个最高统帅应负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我们无法做到“举重若轻”,一点点针尖大的小事也让我们耗费心神。这不就是那个事必躬亲的诸葛丞相的形象写照吗?
我们为事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诸葛亮为了事业则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连起码的健康知识都不懂,怎能算得上是智慧的化身呢?
历史上的诸葛亮注定是要失败的,他的失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战胜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其时运不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缺乏足够的智慧,他所拥有的多是些伪智慧而已。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胜负原本就没有悬念。就诸葛亮的自身条件来看,即使诸葛亮能多活20年,他也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诸葛亮是被司马懿拖垮、累倒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是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而是司马懿打败了诸葛亮。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天真的人试图改写历史,硬是把不是悬念的东西当做悬念去挖掘。于是,他们无限地夸张了诸葛亮的智谋,将诸葛亮供奉为智慧的化身,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假设:如果诸葛亮没有早死,他一定能够打败司马懿,并最终消灭曹魏,恢复汉室。
遗憾的是,我们所编织出来的智慧化身根本就是一个伪智慧的形象。即使诸葛亮真如《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那样足智多谋,那也不过是些小伎俩而已。经过《三国演义》神化过的诸葛亮其实更加可笑,更加愚蠢,更加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但读者们却接受了被神化后的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的伪智慧便一代一代被流传了下来。
从《三国志》出炉到《三国演义》成书,大约有11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是诸葛亮从人变神的过程。“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历史规律竟然没有体现在诸葛亮的身上,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意外,也反映了中国人集体潜意识中的天真。
从《三国演义》成书到现在,大约有600年的历史。这个时期人们普遍接受了被神化后的诸葛亮,并向往自己能拥有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们被伪智慧洗脑的过程,也反映了中国人喜欢随波逐流的特点。
中国人学习诸葛亮600年,追逐的却是诸葛亮的伪智慧。假如司马懿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哭笑不得:你们干吗去向一个失败者学习呢?
的确,我们为何要追逐伪智慧呢?毕竟我们已经得出结论:诸葛亮必败。
✪ 诸葛亮的评价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首诗都是出自唐朝的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一生不如意的杜甫高度评价了他最崇拜的诸葛亮,借此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他内心的愿望。
的确,诸葛亮常常为世人称赞:神机妙算、忠肝义胆… …即使是周瑜也不得不佩服三分,诸葛亮观书一目十行,虽然观其大略,但可以取其精华之处,还配世人称为“卧龙先生”,这样的名号谁都是求之不得呀!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样的话可不是空口无凭,在第三十八回中,不仅体现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还是一个仪表堂堂、容貌甚伟具有神仙之气概的人,通过它的最后一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以后必将有三国鼎足并立的场面,因此刘备才会不惜屈尊三顾茅庐,可见刘皇叔也是爱才之人。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他也能说善辨。从第四十三会与第四十四回可以看出来——《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智激周瑜》,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马上就被刘皇叔重用,派他出使东吴,请求双方联合,共攻曹操,诸葛亮势单力薄,面对这些老炼的儒生,初出茅庐的她该怎么办?聪明的诸葛亮通过各个角度去想问题,不仅算清了自己军事与政治方面的帐,还理清了双方联合后对孙权的好处。一句句话,一条条理,使仕儒们无言以对。对于周瑜的疑虑,他还是勇往直前,用智慧激起了周瑜心中想联合的火焰,孔明不仅力排众议,还使文武双全的周公谨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人难到不值得被世人赞颂吗?
诸葛亮三气周公谨,最后将其气死,我们都为这位英雄感到可惜,但诸葛亮的才智和气度也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也表现出、概括出了我们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诸葛亮在我眼中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充满智慧的军事家、政治家,称得上是我崇拜的偶像,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 诸葛亮的评价 ✪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兵之后,正要乘胜进兵,攻取南郡、荆州、襄阳,刘备派使者带了礼物,向周瑜祝贺赤壁之战的胜利来了。周瑜从使者口中得知,刘备的军队正屯集在油江口。他大吃一惊,知道这是要抢先攻占南郡。心想:我费了许多军马,用了许多钱粮,目前南郡唾手可得,他倒来抢现成!我要亲自去跟刘备讲理。于是,他告诉使者,自己要去向刘备回礼。孔明听说周瑜要来,笑着说:他是为了南郡。刘备问:我该如何应付他?孔明说:他来就如此如此与他应答。随即在油江口摆开战船,岸上排列军马。周瑜一上岸,看到军势雄壮,心中不安。刘备设宴款待周瑜。周瑜客套一番之后,说:你在这里屯兵,莫非有攻取南郡的意图?刘备说:听说你要夺取南郡,所以来帮助,若是你攻不下来,我一定要拿下南郡!周瑜被刘备一激,心想:我只要弹一下手指,南郡便可到手,落得做个假人情。就说:我若攻不下来,那时由你去取。事情就这样说定了。周瑜回去之后,立即发兵,攻打南郡。哪知这一着早被曹操料到,他在败退途中已经给南郡的守将曹仁授予了抗击周瑜的密计。结果周瑜中计,不但没有攻下南郡,反而吃了一箭,身受重伤。
这时孔明却乘虚而入,派赵云攻占了南郡。孔明又从被俘的曹军将官手中,得到用作调兵的兵符,诈称要急救南郡,调开了荆州、襄阳的.曹兵,由张飞、关羽夺取了这两座城。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处。周瑜则气得箭疮迸发,半晌方醒。公元210年,曹操为了离间刘备与孙权的关系。借用汉皇的名义,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挑起两家的争端。果然,周瑜派了鲁肃,去向刘备索讨荆州。刘备借口说,若将荆州给了东吴,他就没有安身之地,先借用一下,等他攻下西川,便将荆州交还。并且立了文书,交鲁肃带回。鲁肃回报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诡计了,他明明是推托,哪有力量攻取西川?我有一个法子,使诸葛亮逃不出我的计算。你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然和好,他不去取西川,我派兵去取,然后将西川让给他,他把荆州还给东吴。鲁肃说:西川路远地险,很难攻取,都督的计谋非行不可吗?周瑜笑笑说:你真是个忠厚老实人!
我会去取西川给他?不过借这个名义,路过荆州时向他要钱要粮,乘他不防,杀了刘备,夺回荆州。鲁肃受命,又往荆州去了。刘备与孔明商量。孔明说:你只要看我点头,便满口应承。鲁肃见到刘备,说:我家主公孙将军决定,起兵替皇叔攻取西川,换回荆州。但军马经过时,望供应一些钱粮。刘备见孔明点头,连忙说:难得孙将军的好心!孔明也说:大军到时,自然会远迎犒赏。鲁肃暗喜,告辞回去。刘备问孔明:他这是什么用意?孔明说:周瑜的死期到了!这样的计策,连小儿也瞒不过。他是想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进城来,哪里是夺取西川?刘备大惊,问:那该怎么办?孔明说:主公宽心,我只等周瑜到来,他就是不死,也差不多了。他便把赵云召来,吩咐说:如此如此,其余的事我自有安排。鲁肃回去见周瑜,说刘备、孔明都很高兴,准备出城劳军。周瑜大笑说:看来这次他中了我的计了!这时周瑜的箭疮已经渐渐平复,便亲自带领水陆两路大军五万人,往荆州进发。到了夏口,就问:荆州有人来接吗?刘备派来的人回答说;皇叔已将劳军的事安排好了,他在荆州城外恭候都督。周瑜继续领兵前进。到了公安,并看不到有人迎接。船队开到离荆州只有十里远,江面上还是空荡荡的。哨探回报说:荆州城头上,插着两面白旗,却看不到一个人影。周瑜心疑,就叫船靠岸,亲自带了三千精兵,直奔荆州。到了城下,依然没有动静。就命令军士叫门,说是东吴周都督亲自来了。
话刚说完,忽听一声梆子响,城头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出来问:都督究竟为什么到荆州来?周瑜说:我是为刘皇叔攻取西川,你还不知道么?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看透了你的用心,所以留我在这里守城,你休想进得来!周瑜一看情况不妙,调转马头就跑。哨探迎面赶来报告: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位刘备的名将,分四路杀来,也弄不清有多少军马,只听到惊天动地的喊声,都说要捉周瑜!周瑜大叫一声,坠下马来,箭疮又裂开。左右忙将他救起,送回船去。军士们传说:刘备、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听了大怒,咬牙切齿地说:你以为我取不到西川,我发誓要将它攻下!当即传令:继续西进,攻取西川!军队开到巴丘,又有人报告说,上游有刘备的刘封、关平二将领兵切断了水路。周瑜气急败坏,进退两难。这时又得到报告:孔明派人送书信来。周瑜拆开一看,信中大意说:听说足下要取西川,我以为切切不可。西川民强地险,易守难攻。今劳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求成功,虽孙武不能。曹操刚于赤壁失利,片刻不忘报仇;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曹操乘虚而入,江南必化为一片焦土矣!我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周瑜看后,气绝身亡,时年三十六岁。
✪ 诸葛亮的评价 ✪
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 诸葛亮的评价 ✪
看了吴承恩写的古典名着《三国演义》,我心中却又莫名其妙地涌出另一个梦想
我带着采访本来到诸葛先生的住所――隆中的一所茅屋,诸葛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我们的谈话很快就开始了。
诸葛先生,您知不知道您在我们心中就像神一样!
诸葛先生爽朗地笑了:傻孩子,我哪里是神呀?我与你们一样,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呵呵呵
那为什么您像未卜先知似的,能提前知道刮东风、起大雾呢?
噢,那只不过是因为我学过一些自然常识方面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天气,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做到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不过疑问马上又出现在我的脑海,可为什么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呢?
我想是因为诸葛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由于我们许多人并不注意自己的全面发展,只认为能在某个方面突出就行了。其实不注重全面发展是会影响特长的发挥的。
噢诸葛先生,有个问题希望您不要介意。有句话这么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知您怎么看这句话?
哈哈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也许比别人多知道一些东西,但并不是说我什么都知道。小朋友,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一定能成为十分出色的人。
✪ 诸葛亮的评价 ✪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诸葛亮的评价网内容,请访问诸葛亮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