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2025哈金等待读后感(汇编五篇)

发表时间:2025-02-12

哈金等待读后感 篇1

一片小荒山,一棵树,一块石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着希望。他们也许信仰上帝,因为他们还提到福音书,他们还很善良。四周鲜有人烟,一片苍茫,但是,质朴归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这般的荒诞与凄凉。

相信每个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戏剧吗?两个流浪汉无休止无期限地等待一个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们说了大量梦呓般的语言,做了无数次古怪的动作后,那个神秘的戈多还是没有来。然后两个人居然还在继续等待,等待……难怪当年《等待戈多》公演结束后,一头雾水的观众会把作者贝克特堵在了剧院门前,追问“戈多”到底是谁。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寻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说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时间后,再尝试着再把它读几遍,或许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塞缪尔·贝克特,确实是个怪才!

1889年,疯狂的哲学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观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赎”成为了西方民众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为了一种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等待戈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被创作的,所以,“等待与救赎的循环”自然也就成为了作品的思想主线。让我们回顾剧中一段经典对话:“我们走吧。”“我们不能。”“为什么不能?”“我们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时候来?”“不知道。”“那我们还是走吧。”“我们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诺骨牌产生了,重复且意味深长的语言,传递出一种夹杂着压抑的恐慌。春去春又来,花谢了也还会再开,但在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面前,却只有无尽的等待,而且中途还绝对不能结束,甚至上吊都不行!这是什么?死循环。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朴园关切地让繁漪无休止地喝一种苦药,她越说自己没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药,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毛骨悚然。残酷的现实,没有选择的未来,这就是当时的社会。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目前生活的缩影?从小到大,十多年来,等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状态。在车站,等待着公交车缓缓地驶来;在课室,等待着一次次的上课与下课;在食堂,等待着位次一点点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着大学,压迫等待着解放,渺小等待着辉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在“等待戈多”,同时,我们自己也扮演着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着我们回家的脚步,国家等待着我们的抱负,而某些势力也在等待着我们倒地,然后大声欢呼。于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们渐渐长大。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等待,我们无奈,所以,我们也在加快脚步。

无论古今,人生其实就是“等待与救赎”。它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梦想,人们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却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就如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戈多一样,戈多就是他们的理想或梦想,今天不来,或许明天;明天不来,还有后天……从原点直等到终点,虽然戈多最终没有出现,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信念并没有改变。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但只要不放弃,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希望。现实社会亦然,我们常常放弃一个等待,开始另一个等待,不久之后又去展开第三个等待,但不管是三个也好,四个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头来都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今天,当我们拥有了古人梦寐以求的各种条件后,为什么还是在等待,还是没能完成“救赎”?因为我们忘记了一个词——“坚持”。现今,“程门立雪”早成神话,“悬梁刺股”也屡被讥讽,早晚会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我们缺了什么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近看了些热播国产剧,对此更有感触。《亮剑》中李云龙的怒吼:“小日本,老子一定和你拼了!”《潜伏》里余则成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隐忍;《解放》中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遗言:“委座、党国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我军与阵地共存亡!孟良崮将成为我军的纪念碑!”都是极普通的语言,却有着最高贵的精神。他们不仅会等待,而且肯坚持!所以,他们成为了英雄!

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确实也应如此。在经历了高一学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现在,经过近几周的顺畅,对一切却更能看开了,内心保持平静。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怀着平和的心态,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坚持着,直到实现最终的理想,走完“变革”之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所等待的戈多始终没有来。尽管如此,但当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点兴奋。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个“戈多”,在被我无限期地等待吗?无论它现在是否到来,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哈金等待读后感 篇2

相信每个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戏剧吗?两个流浪汉无休止无期限地等待一个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们说了大量梦呓般的语言,做了无数次古怪的动作后,那个神秘的戈多还是没有来。然后两个人居然还在继续等待,等待……难怪当年《等待戈多》公演结束后,一头雾水的观众会把作者贝克特堵在了剧院门前,追问“戈多”到底是谁。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寻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说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时间后,再尝试着再把它读几遍,或许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塞缪尔·贝克特,确实是个怪才!

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确实也应如此。在经历了高一学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现在,经过近几周的.顺畅,对一切却更能看开了,内心保持平静。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怀着平和的心态,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坚持着,直到实现最终的理想,走完“变革”之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所等待的戈多始终没有来。尽管如此,但当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点兴奋。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个“戈多”,在被我无限期地等待吗?无论它现在是否到来,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哈金等待读后感 篇3

无尽地等待一个未知。在其过程中,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见证各种各样的变故,欺凌压迫,溜须拍马,模仿扮演,争吵辩解,爱慕崇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便是人生。

他们说,等待戈多写的是战争时期人们的心境。哪里。战不战争,人心都是乱的。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也会执着地等待。

剧中人物的思想始终混沌着,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彼此。我们呢?我们做计划写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细到秒,但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知道别人是谁吗?根本不。以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过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错了。

他们所言所行荒诞不经。事实上,你我又何尝不是?我们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确的行为与生活,置于广袤的宇宙中,同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嘲笑他们的时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这部剧的每行台词和每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阅读和思考。之所以说台词不是重点,也只是从一个宏观理解的角度看——本来就只是两个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说的一些茫然的话。比起台词来说,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其展现的生活状态——一直在等待,然而却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连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谓成功,所谓幸福,所谓梦想,所谓完满,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义小到晚饭菜单,你说戈多是什么,戈多就是什么。

等等等,到底等来了什么呢?不过一片荒芜,而已。

哈金等待读后感 篇4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哈金等待读后感 篇5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他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他已经煤油炉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他的麻木,悲伤于他自己的无奈。他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想了解更多【哈金等待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哈金等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