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文《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蓝色海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查找拉曼的资料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板书课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二、展示交流:
1、利用查找的资料,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强调字音:讳(huì)、疚(jiù)
指导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3.学生轮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4、弄清故事的六要素,学生汇报交流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5、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5.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蓝色海洋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章鱼等海洋动物在防身、逃生、捕食等方面奇特的本领,知道这些奇特本领是生存的需要。
2.初步培养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海洋动物的神奇有趣,初步体会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章鱼等海洋动物在防身、逃生、捕食等方面奇特的本领,知道这些奇特本领是生存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把自己对海洋动物的认识和感想表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海洋生物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准备海洋动物卡、海洋动物头饰。
2、学生准备: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生物奇特本领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设计有关海洋生物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海洋生物的特征,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2、采用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查找资料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海绵宝宝》吗?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呢!海绵宝宝、盘大星邀请章鱼哥去捉水母,可是章鱼哥不能去了,它哪去了?听说呀,海洋动物要召开表演会,小动物们要各自展示自己奇特的本领,(板书:奇特的本领)章鱼哥也去参加演出了,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章鱼哥”会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呢?
(二)章鱼本领秀:
1、用视频呈现三组章鱼表演的场景,请学生观看,并思考:章鱼哥有什么本领?(缩身、变色、变身)
2、组织交流: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章鱼哥有什么本领?初步体会到这些本领能保护章鱼更好地生存。
教师进行引导:你知道章鱼除了具有缩身、变色、变身的本领,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本领呢?你们说的对不对呢?让章鱼哥告诉大家吧。(课件出示录音资料)
录音资料:小朋友们,我除了会缩身术外,还会改变体色和体态,来伪装和模仿,逃避敌人的追击,也可以帮我捕食猎物。另外,当遇到敌人时,我还会喷墨,使水变得一团漆黑,迷糊敌人的视线,让他们找不到我,我可以很快逃跑。我还能断腕,当敌人抓住我时,我会舍弃腕足,这样就可以逃脱敌人的魔爪,不过不用担心,我缺少的腕足很快会长出来的。
3、教师小结:章鱼哥真是太了不起了,它的绝技可以让它更好的生存。你想不想夸一夸“章鱼哥”呢?请你给它点赞美的语言吧!
(三)群星大荟萃:
1、由章鱼哥的录音资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章鱼哥录音资料:“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的夸奖,我有点飘飘然了!其实呀,这些都是叼虫小技?我的朋友们的独门绝技那才叫绝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赶快跟我来吧!”
2、教师顺势引导:你们想跟章鱼哥去看看?瞧,章鱼哥的好朋友们的绝技表演开始了!请同桌合作学习书上P23的内容,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请同学们看好合作学习要求,(课件出示,请学生读)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些小动物的头饰,学习完后老师还会请同学扮演其中的小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独门绝技呢!
3、表演与讲解:
(1)师示范表演;
(2)请学生戴上头饰应用第一人称进行表演与讲解;
(3)创设情境表演。(音乐)
4、教师出示视频(叶海龙、电鳗施展奇特本领的精彩画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动物的奇特本领。
5、教师小结: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动物可真了不起,它们有的靠喷吐内脏、墨汁迷惑敌人;有的具有再生能力;有的擅长拟态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能释放电流或毒液等,个个具有独门绝技啊。
6、知识拓展: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独门绝技呢?(师生进行交流)
(四)真相大揭秘:
1、用采访的形式对刚才表演的小朋友(不同海洋动物)进行访谈:你有什么本领?什么时候用你的本领?
教学中,教师可适度补充资料,组织学生交流看法,并尝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他们不使用这些本领,会面临什么状况?
2、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听章鱼哥的录音:让我们来听一听章鱼哥给我们进行的具体介绍吧!章鱼哥录音资料:我们这些不同的海洋动物本领各异,有的是为了逃生自救,有的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呼吸、进食的需求,有的是为了自我保护,有的是为了遭遇敌害主动防御我们的本领都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啊。
教师进行小结:原来这些动物的本领都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啊!(板书:生存需要)如果它们没有这些本领,就会被饿死,甚至会被其他动物吃掉。
(五)拓展活动:玩海洋动物卡小游戏
教师拿出“海洋动物卡”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海洋动物极其本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海洋动物卡”,卡上也有我们刚才没有讲到的小动物,它们同样具有奇特的本领,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下这些小动物的名称及绝技。你又认识了一些新的小动物吗?它有什么绝技?你认为这些小动物中谁的绝技最厉害?(生畅所欲言)我们玩一个“猜卡”的游戏,比一比谁最厉害怎么样?教师示范与学生一起玩玩。
要求学生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更多的海洋动物卡,并且一起来玩一玩“猜卡”的游戏。
(六)总结:孩子们,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大家学习得很开心,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海洋动物的知识,特别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或查阅有关书籍资料了解更多的这方面知识,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去探索更神奇的深海世界。
(七)板书设计:
奇特的本领
变色舍弃生存需要分身
放毒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重点明确,我引导学生了解了了解章鱼等海洋动物在防身、逃生、捕食等方面奇特的本领,知道了这些奇特本领是生存的需要,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保护海洋的美好情感海洋生物的奇特本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习积极性高。
课前我设计了有关于海底世界的精彩画面,图片资料、影像资料,海底世界的情景的创设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交流资料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根据课题内容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新课:动画片《海绵宝宝》这个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大大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章鱼本领秀”采用直观的视频使学生享受到了一次视觉胜宴,学生不由得感慨:海底的世界真的是丰富多彩的啊!“群星大荟萃”是采用自学、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海洋动物的本领,在展示过程中,采用了说一说,演一演的形式进行,学生乐此不疲,从他们灿烂的脸上看到了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真相大揭秘”让学生加深了对动物应用这些奇特本领是生存的需要的了解;拓展活动:“玩海洋动物卡小游戏”不仅仅是玩,在玩的同时,让学生又认识了许多海洋动物,以及他们的本领。
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要把海洋教育教材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使海洋教育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就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学习新课标,首先要加深对海洋教育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而不至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我会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吸取先人的丰富课改经验,试图借鉴这一做法的精髓,使“趣”与“教”统一,使学生能在我的课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蓝色海洋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鱼是有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并初步了解鱼的基本结构。
2、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尝试用组合图形的方法拼搭鱼。
3、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带幼儿到 “海底世界”参观
2、各种大小、颜色的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形状模板
3、印有水草等装饰的画纸
4、各种颜色的蜡笔、浆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天我们参观了海底世界,海底世界里都有哪些小动物住在里面呢?”(知道海底世界里有许多鱼和其他的小动物。)
“他们长得一样吗?”“你都看到了哪些形状的鱼?”
二、出示各种形状模板,拼拼玩玩,认识鱼。
1、认识鱼,知道鱼是有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的。(鱼身、鱼尾和鱼鳍)
2、观察认识材料。
1)请你们看看这里都有哪些形状的材料?(出示四种形状模板)2)分别辨认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并在自己的桌子上找出图形。
3、 尝试拼搭各种形状的鱼
1)、材料准备好了,让我们试试用这些材料能不能造出新房子。(老师示范模板拼搭小鱼)
2)、幼儿操作,师指导幼儿拼搭
三、幼儿作画,教师进行指导。
1、将拼搭好的“小鱼”粘贴在纸上。
1)“我们做好的小鱼十分想家了,让我们把他们送回海底世界吧。”
2)教师示范一条小鱼的粘贴过程:鱼身―鱼尾―鱼鳍
2、添画鱼的各种花纹
“小鱼的身上还有许多美丽的花纹,请小朋友用小蜡笔为它们画上吧。”
四、幼儿自我介绍并欣赏作品:
1、“你的海底世界里,都有哪些形状的鱼呢?”
2、为自己的小鱼取名字。
“你为它们取什么名字?”
蓝色海洋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海洋动物的多样性,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海洋生物及其颜色。
3、大胆用色,为海洋动物设计“外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海洋生物图片、海底世界视频短片。将白色卡纸剪成不同形状的海洋动物(如章鱼、海星、海马、热带鱼、海龟等)、棉签、报纸团。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谁看过海底世界?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道有什么美丽的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吗?”
——教师小结:“你们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美丽的生物生活在海洋里吧。”(播放视频短片)
二、开拓视野。
——(逐一出示海底生物图片)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引导幼儿认识海底的生物。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第16页《海底世界》)师:“我们来看看,海底都有哪些动物啊?”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海底世界,说说自己看到的这些生物的颜色。
——教师小结:海底世界真是美丽,有漂亮的珊瑚、有各种颜色的鱼,还有各种颜色的海藻。为了让海底生物始终有这么美丽的家园,我们要保护海洋环境。
三、开心设计。
——教师将白色卡纸剪成不同形状的海洋动物如章鱼、海星、海马、热带鱼、海龟等,让幼儿用各种工具(用棉签画、用报纸团印等)为海洋动物画花纹、涂色。
——展示幼儿的作品,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名称,主要是什么颜色的。
活动应变
第三个环节创作的工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别的工具,如积木蘸颜料印等。
活动延伸
认识更多海洋动物及其生活习性。
区角活动
1、语言区:投放制作成的图册,鼓励幼儿翻阅图册,并进行简单描述。
2、美工区:投放各种美工工具和白色的海底动物图片,鼓励幼儿进行设计。
环境创设
用幼儿制作的海洋动物制作成吊饰布置活动室。
家园同步
1、帮助幼儿收集海底生物图片,制作成图册或者画报。
2、请幼儿跟家长一起去海洋馆,引导幼儿观察海底生物的颜色、形态等。
随机教育
激发幼儿爱护海洋动物,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相关链接
跟幼儿一起观看动画电影《海底总动员》,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与美丽。
附录: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人们常喜欢用蓝色来形容海洋。其实海水的颜色,从深蓝到碧绿,从微黄到棕红,甚至还有白色的、黑色的,并非只是蓝色。原来,海水和普通水一样,都是无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和海水中所含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决定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入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来说,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蓝色海洋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人类改造海岸的现状。
2.初步感知改造海岸的利与弊。
3.了解海洋产业发展对海岸带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了解海洋产业发展对海岸带的影响,树立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的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生命的天堂——红树林》的.视频短片;海岸带地理景观以及人们利用改造海岸等的相关图片。
学生准备:人们利用改造海岸的图片、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突出海岸线。
2.教师引导:我国是个濒海大国,有32000千米的海岸线。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被称为海岸带。(课件上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海岸带闪动)我们一起到海岸带去看一看吧。
3.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海岸带历来是人类聚居和从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的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活跃的海岸,去研究一下吧!
二、探访海岸带
1.教师引导:人们是怎样利用海岸带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很多资料,请大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交流、整理,并选出中心发言人,一会儿在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分组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3.各组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随即展示海产养殖、填海造陆等视频资料。
A.海产养殖研究小组
B.填海造陆研究小组
C.其他内容研究小组
4.教师引导: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对海岸带的充分利用使成千上万的海产养殖户发家致富,填海造陆、兴建人工岛缓解了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为城市建设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三、海岸带面面观
1.教师引导:人类对海岸的改造利用会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呢?
2.学生分组讨论搜集的有关资料然后全班交流,要求学生用事实说话。教师随机播放视频《生命的天堂——红树林》。
3.教师小结:人类对海岸带的过度开发利用,影响了生态平衡,加剧了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沿海生态景观,破坏了岸滩的稳定和形态,破坏了原来的海岸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本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资料的交流、整理和分析,了解人类对海岸的改造利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保护海岸在行动
1.教师引导: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对海岸的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保护海岸的行动已经在进行中。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保护海岸的有关事例,教师随机展示《青岛市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措施。
3.《保护海岸,从我做起》签名活动。
4.教师总结:我们要科学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既保护资源与环境,又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海岸!
蓝色海洋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根据议论性散文的特点,紧扣“好奇心”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中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研读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受拉曼的心路,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好奇心”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勤学好问的求学观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疚、液”3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教学重点:
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思考“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让好奇心成为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
教学难点:
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人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板书课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海水是蓝色的这一常识性的问题导出课题,引出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并介绍拉曼的资料,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讳(huì) 疚(jiù)等。
3、指名轮流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先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再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最后写男孩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未知”之中。
【在学生充分自由读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的.条理性。】
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由男孩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这为学生步步深入学习全文奠定基础。】
四、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预设:(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师: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C、小结: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感悟好奇心对拉曼的作用。对课文中的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研读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时,通过默读、思考,让学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还有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之后,举例说明科学家失去好奇心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给人以启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书设计:
13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 → 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