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必备15篇)
发表时间:2025-01-19《罪与罚》读后感 · 第1篇
记得第一次翻开《罪与罚》是在小学的时候,犹记得当时兴致勃勃的翻开这本书,最后实在是觉得内容枯燥难懂,连书中人物的名字都拗口难读,最后还是没有继续看下去。没想到第二次翻开它居然已经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事出有因,读着读着,竟也读出一丝乐趣来。
《罪与罚》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人称道,广泛传读的著作之一。**本文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及其犯罪后的良心和道德惩罚为基础,广泛描述了**市贫困人口的悲惨处境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来在法律系,因为付不起学费被迫退学。现在他靠母亲和姐姐从生活费紧张中攒下的钱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
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陷入绝境,大女儿索尼娅被迫沦为街头妓女。
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遇害后,由于处于痛苦的冲突中,他无法摆脱恐惧。他觉得原来所有的好感都消失了,这是一种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
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投案自首。
被判八年苦役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来到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在多年后的现在,再读《罪与罚》依然觉得它实在过于沉重,读多了所谓“青春**”再看它,很多的内容依然懂的不多。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有几段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的对话十分的精彩动人,男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即使再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在最紧要关头,他却找到索尼娅坦承了一切。
而索尼娅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紧抱住他。拉斯柯尔尼科夫问索尼娅:“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
”索尼娅命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道“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柯尔尼科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其实读到这里,感动的不仅只有拉斯柯尔尼科夫,我自己同时也心头一颤。
“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正是这句话救赎了拉斯柯尔尼科夫,那是一种自己的无奈、悲痛、煎熬、挣扎被原谅的颤动。这是两个受苦受难的穷人的爱。当痛苦淹没他们时,爱是唯一能拯救他们的船。
当索尼娅为他读完《新约全书》中拉撒路复活的故事时,房间里黑暗的烛光下的两个人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幅油画。索尼娅不自觉地用她的爱引导拉斯柯尔尼科夫走上了救赎之路。而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向索尼娅要十字架,索尼娅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
”这就是在图斯托耶夫斯基**中一再出现的“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而这就是十字架的精神:一个能看到所谓强者内心痛苦的人,他自己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书中的男主角。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贫困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年轻人,但同时他的形格却阴郁孤僻。
他遇到一个在公园里受到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仅剩的几笔钱买了她的车。当马尔美拉陀夫被一辆马车撞倒时,他送他回家。他看到他们连葬礼的钱都拿不出来。他拿出他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给了他们的孤儿和寡妇。不容易知道这笔钱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借来的,作为她养老金的抵押。都是他的钱
其实,这并不是对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映射描述吗?大多数人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阳光,另一个是黑暗和内向。也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这个社会,也许是为了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但当压力难以承受时,对方就会暴露出来,这时,也许我们会做错什么。而结果页正如书描写的一般,书名为《罪与罚》,描写“罪”的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
然而,笔者所作的上述披露和批评,仅仅是基于伦理和宗教观念。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
举个小例子,几天前我加入了银行的团队,刚开始我还是很高幸不用排很长的队。走出银行之后却开始不断谴责自己,一股负罪感油然而生,确实这不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大学生该做的事。**中的男主角最后得到了救赎,可人生中往往很多错误是没有挽回和说抱歉的机会的,最后也只剩自己逃不过心的谴责,日积月累,这些负担便成了压死骡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痛苦的只有自己。
作者写此**时,身处当时**黑暗的背景之中,结合了宗教信仰的教义和感情。但他此时此刻想要表达的情感,也能让人深思。生活不是为了幸福。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
当我终于把书合上时,我禁不住长叹了一口气。我希望下次再打开时能有更深的理解。
《罪与罚》读后感 · 第2篇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
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罪与罚》读后感 · 第3篇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罪与罚》,它是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个贫困交迫的大学生,因痛恨放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然而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使她饱受心灵的煎熬,整天心惊胆战。最后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这样,她整天就不在发生心灵的恐惧。
想对大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痛恨那个老板娘,但你已经知道那个老板娘已经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为了伸张正义的名称去杀人,这样是不对的。
想对老板娘说:你的凶狠压榨穷人的钱,谁都知道,难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寻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恶极。
当高山的崎岖变成了坦途,当古老的文明随着炽热的岩浆和无数沸腾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渊,当辉煌的王朝在一片复辟之声中再次走向战争的漩涡中,沕穆的历史经书是始作俑者的迂阔之论,还是历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还是梦幻泡影,却早已成为不辨的真理。
《罪与罚》读后感 · 第4篇
《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穷困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震惊全俄的凶杀案。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小说以罪开头,仅占一章,第二章到尾声,全是罚。
小说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腻,作为法学生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本善良理性,却在当时的底层社会里心态变得扭曲,以替天行道的借口安慰自己杀人的事实,在犯罪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矛盾的心理贯穿全片小说,罚的意义不仅是法律的判决,更多的是自我的内心折磨,法学生犯罪,妓女规劝,不仅是讽刺,也是作者对底层社会无奈。
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吝啬无情,欺诈穷人,但是她究竟该不该杀?一方面,如主人公所说,她是一个虱子,杀了她可以造福无数人,另一方面,作为底层社会的一员,卑鄙龌龊是否该死,又有谁有权利去结束她的生命,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最为经典,小说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病态,冷酷无情的社会,心理扭曲的人物,主人公对自己的罪行自责忏悔就显得尤为珍贵。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给了主人公救赎,上帝会宽恕每个认错的孩子,也许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纯粹的恶,也没有完全的善,内心的救赎才是真正的解脱。
《罪与罚》读后感 · 第5篇
前几天,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小说,俄国的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书的主人公的一位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
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家很小,是租来的,老板娘心狠手辣;这位穷大学生因为没有钱,吃不饱,睡不好,必须要自己当保姆的妹妹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工资从远方寄来帮助他。欠了很久房租的他,每天看老板娘的脸色!他相出了一个坏脑筋—把可恶的老板娘杀了!
后来,穷大学生娶了老婆,在老婆索尼娅的劝说下,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了。他们的爱情可并没有被锁起来!
我想,假如当时,大学生没有杀人,他们一对可以离开这个城镇,去找一份适合他们的工作,赚一点儿钱,也许就会好多了。而且,还能把自己的妹妹接到一起住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为和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后悔,甚至于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首先,我们应该懂得最基本的守法,不能违法乱纪,一定要懂得面对事实,怎么样才能去克服面前的困难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做错了事情,那更应该去勇敢的承认和改正它!这才是我心目中最勇敢最聪明的人啊!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去做拉斯科尔尼科夫,不要去犯一些让我们后悔都来不及的错误。希望大家能去看看这本书,去感受一下吧!
《罪与罚》读后感 · 第6篇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novel Crime and Punishment by Feodor Dostoevsky, Raskolnikov, is in reality two totally contradicting personalities. One part of him is the the intellectual. He is cold, unfeeling and inhumane. He exibits tremendous self-will. It is this side that enables him to commit the most terrible crime imaginable - taking another human life. The other part of his personality is warm
And compassionate. This is the side of him that does charitable acts and fights out against the evil in his society.
The confusion in Raskolnikov's soul is best seen when he tries to help a girl in the street who has been raped and left to the whims of anyone who finds her. Raskolnikov tries to protect her from the evil of the street, then stops himself when he is revulsed by the wickedness of his society. Why did I take it upon myself to interfere? Was it for me to try to help? Let them eat one another alive - what is it to me? At one time Raskolnikov is both caring and concerned and yet he is able to push aside the whole affair by being totally indifferent. The goal of the novel is to make Raskolnikov into one character. Sonya helps bring Raskolnikov back into his emotional, humane side.
Through her suffering, she shows him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love for all humanity and that no person should ever be able to exist like a parasite off of another person. Porifery, the official investigating the crime, acts as the intellectual who shows Roskolnikov that all intellect must be used for the good of mankind.
《罪与罚》读后感 · 第7篇
超负荷!
开头就有译者对本小说的概括分析和总结,看完就对这整部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以及社会现象有大概致的了解。
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感受是十分悲剧性,但是总归结尾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未来是美好的了。但里面有些人物命运还是十分可悲凄惨的。
首先说拉斯柯尔尼科夫,一个有思想,头脑聪慧的在校学生,因为贫穷和各种长期积压着的复杂情绪使他成了完全病态的形象,一直想要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思想似乎成了他为自己病态扭曲想法的辩护,也是这种变质了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各种策划和想法使他整天疯疯癫癫,神经质一般折磨他,当他“如愿以偿”杀了老太婆(被老太婆同父异母的妹妹看到,其妹妹也被杀)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得到安慰释放了,然而并没有,反而病状日趋严重,不仅仅是身体的虚弱,精神上的折磨最让拉斯柯尔尼科夫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整日整夜都虚无缥缈,浑浑噩噩,经常忘记自己在哪,要做什么,要干什么,大脑混乱不堪。然而当他看到社会上种种惨状,如贫穷使许多人走投无路,对生活没有希望,看到人自杀,社会上没有地位的真正的善良人群受到欺压
这些又使拉斯柯尔尼科夫觉得自己杀死的不过是个恶棍,是魔鬼,他在为人除害整篇小说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十分透彻,也从他的言语动作反应出主人公在深深罪恶感中的痛苦,真的让人感到揪心。最终主人公还是选择了去赎罪,让自己的心变得不再那么劳累,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真正的焕然一新还是当他认识上帝的时候,他和索妮娅相爱之后,索妮娅和她的那位上帝深深的爱彻底感动和改变了他,使他接下来七年的(共九年)监狱生活不再那么痛苦,而是真的在赎罪。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和悲剧性事件。透过这些让我思考不同的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是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她得死让我觉得痛心,她呈现出一个被生活逼迫到无路可走了的自尊心极强的可怜女性的形象,她被贫寒逼疯了,彻底的疯了,死都死的十分不甘心。不知道怎么说,大概只有唏嘘来形容了。
作者冷峻的文笔,让我感受到了文章中充斥的浓浓的无情和绝望,有些画面触目惊心,毫不留情的展现人性的虚伪、残忍和冷酷。
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内容晦涩难懂,确实很难懂,毕竟是一部世界性名著,信息量很大。然而这部小说看完我觉得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不适合,但《罪与罚》刻骨铭心,年轻人还真的很难懂,要用心
就会感受更多《罪与罚》读后感 · 第8篇
细细的红线
多年前看过一部讲述太平洋战争的影片--“细细的红线”。片中很少能感觉到打仗引起的兴奋,反而满是那种草木皆兵的焦虑和迷茫。该片名来自于原著小说中的一句谚语,“理智与疯狂之间,只隔着一根细细的红线”。
读陀翁的这部《罪与罚》,也有同样的感觉,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在这种恍惚与绝望之中,不停地自问:“我做了什么?我这是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仿佛是特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同样的,在小说中我也看到了细细的红线,而且是两条,一条是生存线,另一条则是道德线。
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受制于那条生存线。当时俄罗斯农奴制度刚刚崩溃,资本主义大潮汹涌而来,整个社会处于既笑贫又笑娼的状态。富人可以予取予夺,封建农奴制度的基本生存权也不再有保障。主人公不幸暂时触及了这条生存的红线。疯狂终于压倒理智,他铤而走险,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始终认为这是劫富济贫的正义之举,杀一个对社会无益之人,使他自己得以完成学业,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即使又杀了老太婆无辜的妹妹,也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另一个人物斯维德里盖洛夫则正相反,贪婪、纵欲无度。因为婚姻得到大笔财富,却可因贪欲毒死妻子,毫无心理负担。他触及的是那条道德的红线。对他来说,14岁的少女和五岁的幼女同样诱惑,受害者的投河自尽或者心理创伤只会在梦中提醒他。心血来潮的时候他也会去帮助一些穷人,但你最好祈祷别成为他的猎物或者障碍。
这两个人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自己是“非凡之人”,有权除去任何拦路的“平凡之人”,就像历史上的恺撒和拿破仑一样。再进一步,也许就是希特勒了。而犯了“罪”之后,他俩又都发现无法承受良心上的“罚”,最终一自杀一自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又都不过是“平凡之人”。
一件普通的命案牵扯出一堆的社会问题。根据凯特勒的理论,再健康的社会,也一定会有百分之几的穷人、罪犯。当生存线触底,那百分之几就难免铤而走险。道德高一些的话,就是替天行道。道德再高一些的话,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当道德线触底,那就无关生存了,这样的例子现实世界中俯拾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也许就是看国家如何吊住那百分之几的生存线,以及社会如何吊住那百分之几的道德线。
陀翁在书中一直在思辩解决之道,最终却只能寄希望于宗教和良心。被迫卖身养家的索尼娅,像降临的圣女一样,完成了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救赎。这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个社会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不可能有百分之几的圣女来完成所有人的救赎。行到今日,我们的社会也还是远非完美,我们仍在上下而求索中。
自觉已经不需要喝鸡汤长身体,也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倒似正逢其时。开卷就是思想的交流,直接看到的是闪着火花的脑子,而不是灿着莲花的舌头。而且相比那些步他后尘的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作品,读起来既不乏味,也不晦涩。这也许和他炼狱一般的经历有关,也许和他欠的赌债有关,他已经没有兴趣和时间玩儿文字游戏了。
准备去读他的另一些长篇,不过每篇之间大概都得休息一阵子,恢复下脑力。
《罪与罚》读后感 · 第9篇
人生的全部意义是否就在于过舒适的生活呢?
“目前只有空洞和毫无意义的忧虑,将来只有一无所获的、不断的牺牲,——这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的命运。八年后他只不过三十二岁,还可以重新开始生活,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为什么要活着?有什么打算?竭力追求的是什么?为了生存而活着吗?可是以前他就甘愿为思想、为希望、甚至为幻想成千次献出自己的生命了。他一向认为,单单生存是不够的;他总是希望生命有更大的意义,也许只是由于他抱有希望,当时他才自认为是一个比别人享有更多权利的人吧。”
在曝光过度的夏日午后,一切都那么明亮那么干净,一切都铺满了阳光,过于强烈明亮的光线让人视线模糊,乍一眼看过去整个世界都是深浅不一的白,铺满了花,花香充斥着房子,但是你却隐隐约约感觉到不对,太干净太明亮了,让人不得不起疑心,终于走进房间,那里躺着一个小棺材,棺材里躺着自杀的少女,14岁还是15岁?她的脸是一张受了欺辱的脸,因为承受不了这份侮辱,而在寒冷的冬日里投井自尽。。。然而屋旁摆满了花儿,那一束束的水仙,花香充斥着房子。。。
这是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梦,我真不知道他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梦,译序里说他和卢任一样,是个反面人物,代表着压迫和剥削的人,卢任我能懂,斯维德里盖洛夫我不懂。说起来他对这个世界似乎也有爱有同情,他帮助索尼娅,帮助那三个孤儿,但是最多的钱还是给了那个可爱的小未婚妻,但是他又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从不工作,是个赌棍,也是个不择手段毫无心肠的色鬼,为了得到杜妮亚,忍心毒死相伴七年的玛尔法,然而毒死了玛尔法也并没有换来杜妮亚。为什么再最后他没有狠下心来呢,他想要得到杜妮亚的爱,是吗?和杜妮亚在屋中争执那段我看的真是目不暇接,高潮连连,“我不能听到你衣服窸窸窣窣的声音”放我耳里真是极动人的情话,可惜杜妮亚贞洁高傲,是不欣赏斯维德里盖洛夫这种轻浮人物的。
“枪里还有两颗子弹一颗火帽,还可以再开一次枪,他走了出去。”
这种段落结束的方式,张力十足,悬念充分,当然这也是因为我已经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好奇。通览全书,我喜欢的人物并不多,两个大学生一个神经质一个少个筋,命运走向十分明显,对我来说缺乏吸引力,而卢任那样的人物在陀哥笔下总是可怜可笑可恨可耻,至于索尼娅又太软弱了,杜妮亚我怎么只觉得主要是托了主角光环的福,稍稍有点玛丽苏的感觉。。。
最喜欢的,是里面各种各样的梦,开始时大学生梦到驽马被鞭打的那段,天啊,真是,看的我要崩溃了,那种激动的,痛苦的,难以忍耐难以克制的心情,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之后梦到老太婆那段,“一轮像铜盘样又大又圆的火红的月亮径直照到窗子上。“这是由于月亮的关系,才显得这么静,”拉斯科利尼科夫想,“大概现在它正在出一个谜语,让人去猜。”他站在那儿等着,等了好久,月亮越静,他的心就越是跳得厉害,甚至都跳得痛起来了。一直寂静无声。 ”正出了一个谜语,让人去猜!哥,这本书是想让我跪着看完吗?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最真实的勾画出那种月亮照着十分寂静的氛围的句子了,看到这里很有种想哭的冲动,大师与常人的差距就在这里吧,真的不懂,为什么斯维德里盖洛夫后来要做那个小女孩的梦,不懂为什么π的名字是从一个法国游泳池而来,不懂齐格为什么要留一个奶妈头。。。。但是就是这些东西,怎么就那么和谐呢,甚至为他们添光加彩,让他们更加深刻更加丰富更具有一种持续的感染力。。
书里各色配角的性格,顶有意思的一点是女人们的幻想,酒鬼老婆的幻想,大学生妈妈的幻想,在她们的世界里,酒鬼是个好样的,大学生是个好样的,虽然有少许缺点,但终究瑕不掩瑜,是最可爱的人!她们怎能不那样想呢,那是她们的一切啊,她们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指望。。。有趣的不单单是人物的心理,且包括人物为何产生这样的心理,怎能不这样想呢?不这样想日子怎么过下去呢?书里描写妈妈隔了三年终于再次看到罗佳的时候,妈妈心里想着他和杜妮亚可长得真像啊,但当然还是罗佳最漂亮,哈哈,真是,还有最后那里,最后一次与妈妈的相见,罗佳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妈妈单独呆一会,妈妈你以后还会爱我吗?即使我做了不好的事情?这一段描写的妈妈的各种反应实在是太太太真实太太太强烈了。
索尼娅,索尼娅这个小废物,“索尼娅天生胆小,以前她就知道,要毁掉她,比毁掉任何人都容易,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几乎不受惩罚地任意侮辱她。但在这以前,她还是觉得,只要她在每个人面前都小心谨慎,温和而且顺从,就可以设法避免灾难。她的失望太严重了。她当然可以忍气吞声,几乎毫无怨言地忍受一切,——就连这件事也能忍受。不过在最初,她实在感到太痛苦了。尽管她获得了胜利,证明她是无辜的,可是当最初的恐惧和惊吓已经过去,当她清清楚楚明白和了解了一切以后,一种孤单无依和受辱的感觉还是痛苦地揪紧了她的心。”仔细想想突然觉得索尼娅有点像曾经流行过的小白女主,除了善良一无所有,牺牲奉献毫无怨言,最后大学生通过她的爱情得到了救赎,得到了新生,看到那里,我的心也揪紧了,然而终究是有点幻想的成分,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身心状态怎么行得通,正如斯维德里盖洛夫所说,你这样是行不通的,你这样在这个世界上是活不下去的,一个穷人,她才18岁,在女性拼死拼活也只能当家庭教师和助产士的世纪,她是一个小小的妓女(当时应该还没有可行的避孕措施吧,如果怀孕了怎么办呢,生意都做不了。。),她还有三个弟弟妹妹要照顾,再这么天真,这么善良,这么软弱可欺,这怎么行得通呢。。。
对于杜妮亚和拉祖拉欣没太多话想说,主要是认为人物有点理想有点片面,对于太光明太完美的人物我总是缺乏兴致,也就杜妮亚曾经想教导斯维德里盖洛夫那段我感兴趣一点,哈哈,女人啊女人,总是妄想着改变男人,“而当一位姑娘心里产生了怜悯,那么,当然,这对她是最危险的了。这时一定会想要‘救’他,想要开导他,使他获得新生,要求他有较为崇高的理想,开始过新的生活,从事新的活动,嗯,大家都知道,会有多少这一类的幻想。我立刻明白,小鸟儿自己飞进网里来了,于是我也作好了准备。”喜欢斯维德里盖洛夫对女性心理的把控,当然也就是陀哥对女性心理的把控,尼玛,太懂女人了,哈哈,当然,他简直懂一切,洞察一切。。。
顶好奇的一个配角人物是大学生的女房东,她怎么来的钱,怎么当的房东,她似乎很喜欢男性,又很害羞,她总是坐在家里,那她到底干什么呢?似乎又有一些莫名的渠道和人际关系,好神秘啊。。。
书里结局大学生通过爱得到救赎,我心情有点郁闷,身为本小说主角,他是个英俊,慷慨,聪慧,善良的年轻男性,他还有机会通过爱情得到救赎,但是那些连这些都没有的人呢,比如穷人里的那位小官员,脑子不好使年纪也大了,个性懦弱迂腐,外形绝谈不上美观,除了一片情意真的就啥都拿不出来了,这样的人物呢?甚至连情意都拿不出来的,天生就是没有心的人物呢,真真挑不出一点好的人呢,这些人是否不该存在这个世界上呢?这样的人物要怎样才能得到救赎呢?
“我还要告诉您:我深信,彼得堡有许多人走路的时候都在自言自语。这是个半疯狂的人的城市。如果我们有科学的话,那么医生、法学家和哲学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作一次极有价值的调查研究。难得找到这么一个地方,像在彼得堡这样,对人有这么多忧郁的、强烈的和奇怪的影响。单是气候的影响就令人吃惊!然而这是全俄罗斯的中心,它的特征应该在一切事物上都反映出来。不过现在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我已经有好几次对您冷眼旁观我已经有好几次对您冷眼旁观了。您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在昂着头。走了二十来步,您已经低下头,把双手背在背后了。您在看,可是无论是前面、还是两旁的东西,您已经什么也看不见了。最后,您嘴唇微微翕动,自言自语起来,有时您还伸出一只手,作着手势。这很不好。说不定,除了我,还有别人在注意您,这可就对您不利了。其实,对我来说,反正一样,我不会治好您这个病,不过您当然明白我的意思。”这段描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北京啊,这样的城市,性格强烈的城市,虽然我从没去过北京,但它就是给我一个这样的印象。。
“低矮的天花板和窄小的房屋会让人的心灵和头脑憋得难受!噢,我是多么痛恨这间陋室!可我还是不愿走出这间陋室。故意不想出来!整天整夜足不出户,也不愿意工作,连饭也不想吃,一直躺着。娜斯塔西娅给送来,就吃一点儿,她不给送来,一天也就这样过去了;因为心里怨恨,我故意不跟她要!夜里没有灯,我就在黑暗中躺着,却不愿挣点儿钱来买蜡烛。应该学习,我却把书都卖光了;我的桌子上,笔记本和练习本上,现在都积了一指厚的灰尘。我最喜欢躺着,想心事。一直在想,……我一直在作梦,一些奇怪的梦,各式各样。。”多么亲切,多么熟悉,这不就是我吗?哈哈,不过我要在乎身体一些,我不愿意让自己受苦,但是痛苦根本无法避免,所谓的奋斗和努力,我觉得也也只是让你多了一点挑选痛苦的权利。。。为什么,为什么我不可以就一直这样下去呢?我真什么也不想做,我只想躺着,各种幻想,各种白日梦,微风吹拂,不知不觉的睡去,多好啊。。。这种个性,根本不适合做人吧,做人需要主动性积极性,我都做不好。。。“不过他也记得,往往有这样的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也许是几天,支配着他的是一种与以前的恐惧恰恰相反的漠然态度,——很像有些垂死的人那种病态的冷漠。总之,在这最后几天,他似乎有意竭力避免完全弄清自己的处境;有些迫切需要立刻得到解释的事实尤其使他感到苦恼不堪;如果能摆脱某些忧虑,能够回避它们,他将会感到多么高兴啊,然而处在他的地位上,忘记这些让他担心的事,就不可避免地有遭到完全毁灭的危险。”最后还是没能避免。。过着一种臆想的,情绪主导的生活。。理性是如此的不可靠。。。
“也许已经预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是十分虚伪的了。他不理解,这种预感可能就是他生活中未来转变的预兆,就是他将来获得新生、以新的观点来看待人生的预兆。
而且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呢,一切痛苦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在最初的感情冲动中,一切,就连他犯的罪,就连判决和流放,他都觉得好像是某种身外的、奇怪的、甚至仿佛不是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过这天晚上他不能长久和固定地去想某一件事,不能把思想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去;而且现在他也并未有意识地作出任何决定;他只是有这样的一些感觉。生活取代了雄辩,思想意识里应该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
整整这一天,她心里也很激动,夜里甚至又生病了。但是她觉得那么幸福,几乎对自己的幸福感到害怕。七年,只不过七年!在他们的幸福刚一开始的时候,有时他们俩都愿意把这七年看作七天。他甚至不知道,他不可能不付出代价就获得新的生活,还必须为新生活付出昂贵的代价,必须在以后为它建立丰功伟绩……”
嗯,等待着他们的,除了不可避免的痛苦,也有无穷无尽的幸福。。。
2014年7月24日,闷热的夜晚,阅书观影,闲极无聊,草述心意
-
✹实用文书网优质攻略:
- 魔镜读后感200字十篇 | 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 读后感 | 冲突读后感 | 15篇读后感300字 | 15篇读后感300字
《罪与罚》读后感 · 第10篇
第一次读陀翁的书,然而对他的名却是如雷贯耳,一直心怯不敢轻易打开,读了长长的两百四十多页的序后,还是雪藏了几个月,再次读序,看正文。开篇的序写得非常具体,译者简述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陀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生平,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再读书就好像找到了小说在整体框架下的一个发展基本点。
《罪与罚》,关于内容和作者的创作精神,看到有些书友书评写得很棒,自叹不如,就不复述。对于小说的整体感觉,添加几个看法,说不定会对还没读此书的朋友增加点兴趣:
一,这是一本心理大战书,看到聪明人之间的唇枪舌战、斗智斗勇,实在很过瘾。
二,这是一本悬疑推理书,故事情节紧凑,逻辑缜密,看似无意的情节设计往往会令读者意外到吃惊。
三,这还是一部多幕长篇戏剧式悲剧。陀翁把地点集中在彼得堡的几个场景点,故事主线明朗,中心人物集中,围绕两个人物而展开故事情节: 罗佳和他的妹妹杜尼娅。
陀翁的书,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缓一缓,第二本继续。
《罪与罚》读后感 · 第11篇
罪与罚读后感
范文一《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每次读完一部**,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中的人物震撼。**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精神折磨,最后在朋友、家人和警察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因此,法律只是一种惩罚犯罪的方式,另一种是内在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
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
范文二《罪与罚》,一部最具有影响力的****之一,描写了一个贫困法律系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受罚和救赎的全过程,整书以他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谴责和道德的惩罚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上的煎熬和痛苦。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心地善良,具有正义感,即使自己处于窘境也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另一方面,他性格阴郁,孤僻,有时候甚至麻木不仁,冷漠无情,长期处于贫穷中的他不敢面对身边的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具有一颗敏感,聪慧而不甘贫庸的头脑,也正是他的敏锐洞察力和思考让他陷入“罪”,他认为现实社会需要一个“伟人”来创建一个更好的未来,“伟人”拥有极大权力,可以在建设美好社会的过程中犯罪;在他的意识形态中,社会上的一些**势力,如放高利贷的女人,只是**力量的载体,拉斯科尔尼科夫却忽略了其人体形态。他的这种思想却让他犯下不可弥补的过错,从而受到了“惩罚”。
《罪与罚》读后感 · 第12篇
杀死比尔-------罗俊鹏《罪与罚》有感
文学,便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裂给别人看。一种赤裸裸的疼痛。杀死比尔,同时杀死自己。
拉斯科尼科夫是一名大学生,他杀死了两个人,一个是计划中的,另一个是计划外的。事实上,整个犯罪过程充满了非计划因素。恐惧使他忽视了门没有关上的事实。放下斧头那一刻起他就崩溃了:
“难道是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从此也就走上一场救赎之路。
但我从来都不明白这是青年的救赎还是社会的救赎。是什么让这个青年犯下如此大错?
拉斯科尼科夫是一名贫困大学生,他很难依靠母亲的养老金生活。受到各种人的欺辱,各色人的压榨。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他走向了深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拉斯科夫的人生哲学已经演变成他自己的犯罪哲学。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人,他们只是培育同类的材料,必须是顺从的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甚至可以随意杀人。
为了使自己和家人免于贫困,为了实践自己的哲学,他举起斧头,结束了两条生命。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杀人的人一辈子都不安分。这个想法也适用于这里。在杀人之后,拉斯科夫尼科夫的生活陷入了一种地狱般的焦虑。法官的审问、内心的拷问,以及对索尼娅炽热的爱,深深的自责和忏悔让拉斯科夫焦躁不安,他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
最终,拉斯科尼科夫被彻底摧毁。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失败了。
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身边,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启发,他选择了自首。
被判八年苦役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来到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
于是这场悲剧在充满着希望处结尾。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给这个绝望的社会留下一丝希望。
八年来,索尼娅一直用单向无私的爱影响着他,这种爱可能与爱无关,但可能直接来自上帝。最终使这位罪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尽管他对自己的罪恶缺乏真正理智的反省,故事的最后,拉斯科尼科夫找到那本从未打开过的福音书,一个念头从他的脑海里掠过:“难道她的信仰,现在不应当成为我的信仰吗?
”于是上帝给了罪人新生。杀死比尔,拉斯科尼科夫获得了重生。
《罪与罚》读后感 · 第13篇
我们晓得,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连,他们固然杀人动机不同,但面对的良知的惩罚确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真正越过良知的障碍,我觉得这是好事,最最少他们还没有完整泯灭人性。斯维里加洛夫面对良知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以自杀完毕本人的生命。假如没有看过小说,我们或许会问,拉斯科尼科夫的命运也会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样吗?没有希望了吗?
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没有自杀,他最后活了下来。他不是打败了内心的恐惧,他也不是越过了良知的障碍,像有些我们所崇拜的人那样。让他活下去的是爱,人性最大的光芒和最高尚的属性是爱。是爱给了他希望,是爱给了他重生,他复生了。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终于溃败下来。是爱不时的把他从泯灭人性的路上渐渐拉回。似乎在他们中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气在角力。拉斯科尼科夫决议还要在比赛一番,与本人的良知比赛。一个要打败良知的人不能动感情,否则怎样能跨过障碍呢?一旦动了感情,怎会泯灭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求索尼娅,由于他的痛苦需求索尼娅分担。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怕见索尼娅,由于她的爱让他更痛苦。爱是打败无情的大敌。索尼娅的爱不时的刺激他的良知,爱不时的渗入到他的心中。终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获人性,重新有了爱,做回真正的人。爱真的是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人良知中的明珠。
《罪与罚》读后感 · 第14篇
拉斯科利尼科夫。这就是小说中抱负青年,一方面,他认为人是可以分为两类的:平凡人和不平凡人。而不平凡人是有权利犯罪的,他以拿破仑为例,怀着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去杀一个有钱老太太,这一点,他是从来都不会后悔的,可是他又杀了老太太的妹妹莉扎薇塔,而莉扎薇塔实善良弱小群体的代表,这是是他后悔导火索;另一方面,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杀老太太是为了得到钱,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妈妈和妹妹过上很好的生活。他总是处在忧虑之中,他愤世嫉俗,他怀有梦想,他学拿破仑下定决心杀人完成事业,可是他却做不到拿上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相反,他总是处在自责和自我原谅,自首与悔罪中。他说:我只不过是不愿攥紧自己口袋里的一个卢布,坐等普遍幸福的到来,而看不见自己的母亲在挨饿,
看到这里,读者也会为他的遭遇叹一口气,没有办法,或许,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也会像他一样的。即使后来莫名其妙的自首入狱,他都不觉得自己有罪,他说:只要以完全独立、全面摆脱世俗观念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我的思想当然就根本不是那么奇怪了。可是,这只是一种最幼稚的想法。他不懂为什么自己要自责,不懂为什么要忧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或许这只是成长的烦恼。小说最后,说他是因为爱情获得了新生,而我认为他只是找到了新的希望罢了。正如他所说有希望的人就是不平凡的人。
杜斯托也夫斯基透过《罪与罚》中的对话,先知卓见的提出他的质疑:罪恶真的只是社会问题引发的吗?还是在人性深处尚有其他邪恶,是导致犯罪的因子?犯罪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真的是等号相关?拉斯科纳夫显然不相信改善社会制度之路,他认为这世界就是需要伟人,伟人配拥有权力,伟人也够资格在破而立的过程中犯罪。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而这本书另一个让我引发深思的地方是,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
《罪与罚》读后感 · 第15篇
小说中斯维里加洛夫的自杀,以及他妻子的死好像是一个迷,小说中自始至终也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不过读过的朋友一定也像我一样,有种强烈的预感,他妻子的死一定和他脱不了干系。不过我们的结论不能建立在自己的感觉上面。下面是我基于小说的内容做出的分析。
首先,我们看到他和他妻子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可以肯定他不爱他的妻子(他妻子比他大不少)。他们的婚姻其实只能算个交易,大家都各有所需(她妻子手里握有他三万的借据)。他们七年相安无事,直到遇到杜妮娅。杜妮娅的美貌又加上他好色的本性,使他开始疯狂的追求杜妮娅。欲纠缠杜妮娅一起私奔,怎奈杜妮娅不同意,而暴露了其丑行,使之美梦破灭。他的妻子为了让他彻底死心,从而撮合了杜妮娅和卢仁的婚姻。或许就在这时,他心里有了真正杀人的念头。只有除掉他的妻子,他才能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他的妻子刚埋葬,他就急忙赶到彼得堡来,要在杜妮娅与卢仁结婚之前做最后的争取。把他的杀人动机与狼子野心暴露无遗。
其次,是他妻子死后他表现出的病态心理与良心的不安。他妻子死后,他常常看到他妻子的鬼魂,暗示他妻子的死和他有关系。小说也描写他和拉斯科尼科夫有相似之处,也表现出和拉斯科尼科夫同样的病态心理和良心不安。说明他和拉斯科尼科夫一样都做了亏心事。他最后的自杀,显然是因为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而所选择的解脱。
最后,他妻子死亡的原因与他有直接的关系。他对他妻子两鞭子的抽打,是导致他妻子死亡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他是有预谋的,只不过他的计划很巧妙。我们也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口中都得到暗示。是他害死了他的妻子。这些侧面描写都指向他就是凶手。
本来他杀了人之后梦想过幸福的生活,不过他和拉斯科尼科夫一样,都过高的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他们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犯了罪之后真正可怕的是良心的痛苦。人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良心有感情的。他们的天良有了亏欠,他们已不能与自己和解。读后感·;内心不得安宁,使他们失去了一切的平安和喜乐。他们杀死了别人,也杀死了自己。活着是种煎熬,死亡或许是解脱。斯维里加洛夫有了自杀的想法,或许唯一让他活下去的希望是和杜妮娅在一起,当杜妮娅死也不屈的时候,也就彻底终结了他的生命。人活着总得有个念想和盼头吧,没有希望,只有痛苦的时候,自杀可能是注定的结局。
斯维里加洛夫最后自杀了,我们知道拉斯科尼科夫也杀了人,他也同样在经受内心的煎熬和良心的折磨。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自杀是唯一的出路吗?
-
想了解更多《罪与罚》读后感的资讯,请访问:《罪与罚》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