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2025古代成亲礼仪常识(锦集5篇)

发表时间:2025-05-05

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篇1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篇2

或许说我太过清高,但有些人有些做法,实在让人不堪入目。

礼仪素质,我想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吧,吃饭很简单,但没有素质的吃饭方式会让我觉得极度的愤怒跟恶心。

吃饭就最好不要发出声音,或许有声音,那也该是别人能接受的,太过夸张会让我很受不了。

夹菜夹肉的时候,看准准、夹稳稳,不要总是夹起来、放下、再夹起来继续放下,试问、你的筷子有多清洁,上面粘了多少恶心的口水,即使你能吃得不别扭,我看着都觉得恶心。谁想进食,别人沾过数次的东西?

肉菜到了碗里,个人认为就该置于碗边配着饭吃。请不要用筷子将饭与肉菜搅搅搅、搅拌在一起。弄得好好的饭菜看起来一碗糊糊的。看着都恶心想吐,吃着怎能那么自然美味?更不要在饭还没吃干净的时候倒些汤进碗中。又干又湿、这样怎么吃、还是说饭泡泡水更好吃?

虽然有足够吃的饭菜,但想想是否该适量就好。不要因为喜欢吃某种东西而一个劲的吃,丝毫不顾自己吃了多少、又剩多少、还有多少人没吃、自己吃的是否超量了?为何我总觉得、够了就好,何必因为爱吃而多吃。

不要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将放置在桌上的饭菜移来推去。夹得到就好,一推盆子盘子撞击声当当,有时还会让一些汤溅出。吃饭本就该是一种享受,弄得比劳动还忙,总看别人忙上忙下、搬这移那、一点吃的兴致都没有了。更不要将自己爱吃的.,摆在自己前头。吃饭前还没坐定位子,你可以选择坐在爱吃的前面、吃饭中就不要太随意的搬动。

吃饭中,更不要出现些让人恶心的动作跟语言。

东西不是自己的,就不要轻易拿,即使很喜欢,也要问过别人,没经别人同意吃别人的东西,极度不礼貌,极度没素质,我极度讨厌这种人。有时吃并没关系,也并没什么好计较。但吃要吃得安心,吃得合理。

不要总是对别人吃什么东西而碎碎念,我相信,面对食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请安静。

东西,够了就好。态度,对得起大家就好。有时不说是出于尊重,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wEi508.com

素质决定一个人。

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篇3

1.称谓类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称人用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2)号又叫“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3)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也有由其朋友、亲属或门人所加的,叫“私谥”。

(4)谦称表示谦逊的自称。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称表示对对方尊敬客气态度的称呼。如“万岁”“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贤弟”等。

另外,对人的称呼还有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及一些特定称谓的情况。

2.官职类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里只列举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一部分词语,供大家参照。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如司马迁《廉颇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选拔,提拔。如《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两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废,贬退。如《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3.地理类

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用“九州”泛指中国或天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另外,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汉景帝时,把京畿官内史分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长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代。项羽灭秦后曾将秦关中之地分封秦军三位降将为王,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饼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玉门关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关隘。由于大ii的和田玉由此运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科举类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年举行一次。

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因列榜有甲乙次第,故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殿试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斑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5.风俗礼仪类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长兄称为伯(孟),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孝顺,善事父母;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用于养生或祭祀的三种动物,有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猪、鱼、鸡)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至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见面的礼节。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

拱拱手,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叩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表示极度虔诚。

跪两膝着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广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司马迁《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向行冠礼的青年宣读祝词,并给其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因二十岁时男子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欲等,以示心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乂称“散斋'散齑七日,值外室,倥止参加,切娛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②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时,需考虑月建和日辰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会的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背靠厅堂,面向大门。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篇4

可能“文明礼仪”这四个字眼你已经很熟悉了,但你自己会做到吗?这还很难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想做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但究竟是什么让你非心所想呢?就让我来帮你解答这个问题吧!

我来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有一次我看见邻居家的王叔叔下楼梯时,一位阿姨正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上楼。当他们碰面时,那位阿姨虽然满头大汗,却毫不失仪态。微笑着说:“你先过吧,我先下去,等你下来了,我过。”那位阿姨的话不但朴实,而且深深温暖了我的心。阿姨是多么热心肠啊!他拎着大包小包的,却自愿下楼先让别人过。阿姨这种谦让的精神着实让我佩服。正在这时,这位王叔叔看起来彬彬有礼地说:“我两手空空,您拎着那么多东西。还是您先过吧!”说完那位叔叔就轻步的上去了,直到阿姨上过楼梯,他才肯下来。此时此刻,王叔叔的行为更让我敬佩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只是你不善于发现而已。学生见老师向老师问好;别人帮助你时跟别人道谢;做错事时跟别人道歉。

再举一个反例。学校召开家长会,其中有一项是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但是就这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很多学生也都没说出口。因为爱面子、怕丢人。一句感恩的话都不敢说的人,究竟还有什么面子可言呢?其中还有一项是回家后给父母洗脚。也遭遇了同样的结果。我想质问这些人,难道面子真的就这么重要吗?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蓦然回首,先帝曾教导人们忠孝两全,踏实工作,孝敬长辈。这难道不是懂礼貌的行为吗?但是现代人总有人做不到。那是因为他们怕失去了所谓的`面子。可谁知道,不懂礼貌,不尊重长辈,尊严何处?

我相信现在的你也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想守文明懂礼貌却做不到吧。我们要倡导人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真正的尊严,丢开虚伪的面子。做个守文明、懂礼仪的人。只要愿意发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曾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样说:生活并非不美丽,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古代成亲礼仪常识 篇5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之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之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之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之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之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之《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之《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之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之沈括之《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之徐宏祖之《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