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教案(精选5篇)
发表时间:2025-04-07水的组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知道糖能溶化使水变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搅拌的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过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观察故事画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这是一根怎样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形状,我们都喜欢甜甜的糖,可是多吃会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边听故事,边看故事画面。
2.交流:朋友们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办?一根棒棒糖怎样和许多朋友分着吃?
3.演示:小兔将糖溶化在水中的办法。
4.交流:糖会溶化在水中吗?水会有什么变化?
三、快乐的棒棒糖
1.操作:幼儿将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拟: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棒棒糖)。
(2)会搅拌的棒棒糖:
欣赏音乐——棒棒糖是怎样搅拌的?
动作再现——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的搅拌(有节奏、创造性地表现)。
故事穿插——幼儿多次表现。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尝:水变甜了吗?——尝尝我们的水。
水的组成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源自于地下水和天上的雨水,经过工厂的加工、过滤等程序,才能饮用。
2、了解水中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知道不能喝生水。
3、乐意观察生活,观察各种仪器,感受观察带来的快乐。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显微镜若干台。
2、带领幼儿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水加工、处理的过程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活动:水从哪里来。
我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幼儿经过谈论后,得知水可以从天上的'雨水那里来,也可以从江、河、湖里得来)江河里的水、天上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
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饮用?(引导幼儿结合经验水加工、处理的过程)2、教师小结:我们饮用的水是江河里的水,自来水厂的叔叔阿姨用一些特殊的设备把这些江河里的水经过加工、过滤使水边得干净、再传输到地下水管中,水龙头和这些水管连接着,通过水龙头我们就能用到这些干净的水了。
3、了解水中的物质成分。
教师:虽然这些水变干净了,但是是否可以直接饮用了呢?为什么?
分组请幼儿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知道水中有许多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对我们人体有益处,而有些微生物对我们身体是不利的。
我们要怎样处理才能饮用这些水呢?
教师小结:
自来水虽然经过了加工处理,但里面有些微生物对我们身体是有害的因此要将自来水再进行高温消毒杀死一些微生物,这样的水饮用起来就很安全了。
水的组成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
(1)学习"一、二";
(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
(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
被还原 被氧化
↓ ↓
氧化剂 还原剂
↓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询问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过那些类型?各有何特点?(引出左列各基本类型的特征)
2、从得失氧的角度还学习过那些类型?(以CuO与H2的反应为例,它属于何类型?)
3、Fe2O3和CO的反应属于什么基本类型?(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由学生按照左列(1)-(3)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结论。指出;从价态变化和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
可以扩展到对许多没有氧参加的化学变化实质的认识.
(引出Na与Cl2,H2与Cl2反应)
▲最好能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本图1-2,1-5,1-8改成动画,配合分析各概念放映。
▲学生以左列两反应为例,分析Na、H2发生氧化反应,Cl2发生反应。也可扩充至其他实例。
教师提示学生全面理解: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偏移和电子的得失
▲由学生说出课本图1-7的含义,以明确氧化还原与基本类型的关系。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还原反应-被还原-氧化剂"和"氧化反应-被氧化-还原剂"的内联系
(配合课本图1-8的动画分析)
▲归纳小结:师生共同讨论。
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
实质 判断依据 元素变化 反应物称为 反应物性质
失e —→ 升价 —→ 被氧化 —→ 还原剂 —→ 还原性 得e —→ 降价 —→ 被还原 —→ 氧化剂 —→ 氧化性
水的组成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
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
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
实用文书网小编精心推荐:
- 水的组成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精选25篇 | 最新幼儿园招生方案5篇 | 2025护士个人总结精选四篇 | 水的组成教案 | 水的组成教案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宏观微观
元素种类六原子种类元素质量不原子数目物质的总质量变原子质量物质的种类改变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水的组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
(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wWw.weI508.CoM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水的组成教案网内容,请访问水的组成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