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1
1.国家:
(1)国家性质。
(2)国家职能。
(3)国家机构。
(4)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5)国家结构形式。
(6)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原则。
2.公民: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统一的原则。
3.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5)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6)我国的政党制度。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民族和宗教:
(1)民族原则。
(2)民族政策。
(3)宗教政策。
5.国际政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
(4)国际组织的分类。
(5)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结构。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7)建立国际新秩序。
(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9)世界多极化趋势。
(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货币
1、商品
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⑴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
⑴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③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⑴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⑵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⑴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⑵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⑶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
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货币
7、货币的发展:
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⑴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⑵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⑴信用卡:
①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②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⑵支票:
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⑴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⑵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⑴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⑵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⑷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
⑴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⑴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⑵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⑶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⑷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⑴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⑵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⑴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⑵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⑶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⑴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⑵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⑶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⑷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⑴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3
一、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三、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五、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总和
2、联系的特征:
①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备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称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强调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重视整体: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备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2、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方法论:
我们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新事物的定义: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前进性和统一性相对统一原理:
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心和支持新事物;又要充分做好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3、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
①要积极做好量是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到达一种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往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对立统一原理:
事物的矛盾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6,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接,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2
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方法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对统一原理: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连接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方法论:我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伦和均衡论。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为什么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
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真谛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关系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1、人生价值原理: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⑴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⑵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价值
⑶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