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雾在哪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雾在哪里教案 篇1
本课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二年级学生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对大自然的自然现象更是感觉神秘莫测,他们应该有一种想去探寻大自然奥秘的冲动。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该有浓厚的兴趣。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图文并茂,采用随文看图理解文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
3、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知道有雾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并展开想象说一说。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雾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好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3、照样子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雾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好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尝试读好雾说话时淘气、天真的语气。
一、猜谜,揭示课题
1、猜谜: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打一自然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名读课题,师相机指导读好“雾”字。
4、(师简单介绍雾的相关资料)根据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中的雾是怎样的?
5、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6、你们预习得真不错,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它是怎样淘气的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具体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圈出文中相应的生字词,将不懂的句子画上问号。
(3)用横线画出雾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雾把东西藏起后的景象。
2、多媒体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读,师范读,指名口头组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点评并正音。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分组交流识记方法。
2、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3、师范写,重点指导:“于”第三笔是竖钩,不要忘写钩;“屋”是半包围结构,撇要长;“切”第二笔是竖提,要一笔写成;“步”下面是“”,不要多写一捺或一点。
4、让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书写的规范性。
5、小组评比,上台展示。
第二课时
1、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重点
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一、复习导入
1、多媒体出示生字新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加深记忆。
2、师导入:雾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他把世间万物都藏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跟随课文去揭晓答案吧。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1、雾真的很淘气,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东西都藏了起来。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谁能读出雾的淘气。
(1)指名分段朗读。
(2)师生合作读。
(3)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
2、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淘气的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结果又怎样。
(1)读课文第2~4自然段,看看雾来到了哪里,把什么藏了起来。
①读文。
②交流。
③填空:淘气的雾来到了________,把________藏了起来。于是,________。(指名说)
(2)过渡:雾真是太淘气了。它还去了哪里,把什么藏了起来呢?
(3)读课文5、6自然段。
①齐读。
②分组交流。
③填空:淘气的雾来到了________,把________藏了起来。于是,________。(指名说)
(4)读课文第7~10自然段。雾已经把所有东西都藏了起来,接下来,它还能把什么藏起来呢?
①齐读,指名读。
②分组交流。
③填空:淘气的雾来到了________,把________藏了起来。于是,________。(指名说)
3、同学们,你知道最后雾去了哪里吗?(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三、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展开想象,说说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
(学生分组交流,指名说。)
课文通过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作者将“雾”化身为淘气的孩子,赋予它语言,学生读来有趣,觉得雾变幻多端,很神秘。我通过自制课件,合理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读与说的教学环境中了解雾这一自然现象,感受大雾笼罩的大地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变化的习惯,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雾在哪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考: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雾在哪里教案 篇3
课时目标
1、巩固已学的12个生字,重点认读“躲”字,书写“于、久、散、步”4个字,理解“连同、悠闲”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7~9自然段,想象雾把自己藏起来后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2、提出要求:上节课我们讲到雾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藏起了大海、天空、太阳、海岸,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之后,他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请你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预设:雾躲到上空,说要把自己也藏起来。
二、品读释疑,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7~8自然段。
2、学习生字“躲”,体会雾的`淘气。
(1)出示生字“躲”,借助字源来理解躲的意思,“躲”也就是“藏”的意思,两者是一对近义词。
(2)引导思考:雾还会躲起来,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雾很淘气,像个孩子一样,喜欢捉迷藏,把自己也藏了起来。
3、朗读指导,读好问句。
(1)指导学生在读“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时,体会雾思考问题时的样子,注意停顿,语调上扬,读好问句。再也没有可藏的东西之后,雾突然想起说“我要把自己藏起来。”要读出雾思考后得出答案的欣喜,体会雾的淘气。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过渡:雾把自己藏了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景象?
5、朗读指导:在第9自然段中四个“连同”表明了大海、船只、天空、太阳、海岸、城市、街道、房屋和桥梁是一块露出来的。说明雾消失得很快。“连同”就是“和”的意思。朗读时,要注意连接词的前面也就是大海、天空、海岸、街道后稍作停顿,后面要连贯,把长句子读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朗读也有方法与技巧,读好“停顿”之后,就会把握好长句子,读好长句子。)
6、随文识字:学习生字“久”的书写,教师指导书写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很短。
7、启发思考:雾把自己藏起来后小黑猫也出现了,他摇着尾巴,悠闲地散步。文中两次提到小黑猫有什么用意?
预设1:文章两次提到小黑猫,前后对比,从小的方面说明雾来和雾散时事物的笼罩程度。
文中说小黑猫摇着尾巴悠闲地散步,“悠闲”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2:悠闲是指“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8、学生齐读“小黑猫也出现了,它摇着尾巴,悠闲地散步”,在读中体会把小黑猫当作人来写的情趣。
三、主题延伸,发挥想象。
1、启发思考:请大家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想一想雾消失后去哪里了?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雾所到之处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预设:雾可能会来到校园、游乐场、动物园、大森林。如,雾来到游乐场,无论是旋转木马,还是过山车,都看不见了。
四、巩固生字,规范书写
1、认读生字,区分结构。
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请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汉字书写的认知,交流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要注意哪些笔画呢?
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生字的写法及笔顺,并适时对某些笔画进行范写指导。
4、学生描一写二,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对于书写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笔画、笔顺的指导。
5、同桌互评,对于写的不好的笔画及时进行改正。
雾在哪里教案 篇4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把雾描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他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城市等等藏起来,最后没有什么可藏的了,又顽皮地把自己藏起来。此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雾天气,对雾这一自然现象产生兴趣,理解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在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以读为本,读中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对理解语言,感受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雾的淘气、感受雾的顽皮。这样不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还培养了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
2、随文识字,积累巩固。
教学中不再单独教学生字,而是在教学段落时随文识字,利用上下文理解字词,帮助积累。同时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3、合理想象,联系说话。
“雾还藏起了什么呢?”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本节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关注度不够广,对生字的教学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收获更好地效果。
雾在哪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于、论、岸”等8个生字,会认“雾、淘、顽”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培养学生的.语感。
2、正确、美观地书写“于、论、岸、屋、切、久、散、步”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活导入,结合图片揭示课题
1、回顾谚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你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3、展示云遮雾绕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好自然段序号。
2、生字过关。
(1)自由读生字。
(2)带拼音齐读生字。
(3)开火车去拼音读,老师及时正音。
(4)学生齐读。
过渡:生字读流利了,句子也通顺了,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三、感知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及时。重点指导朗读停顿与重点词句。
2、组织学生讨论:淘气的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于、论、岸、屋、切、久、散、步”。
(1)指导学生观察写法,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2)书空这8个字的笔顺。
2、打开“优教学生字”,进一步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3、学生临写生字。
五、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雾在哪里》”,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我们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看谁还记得它们。
(1)指名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积累词语。
过渡:小朋友,你们记得真好!雾把整个世界藏起来,世界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师生活动一:淘气的雾会把什么藏了起来?
出示句式:雾,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把__________藏了起来。
2、师生活动二:雾真淘气,他把世间万物都藏了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再读读课文,找一找,用直线划出。
3、师生活动三:雾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于是出现什么情况了?
出示句式:雾,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把______藏了起来。于是,_____________。
三、说话练习
1、想象说话:淘气的雾朦朦胧胧,像一层纱笼罩着大地,他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
2、出示图片,开拓思路:出示云雾弥漫的山川、树林、学校等图片,图片下方辅以句式:雾,是个淘气的孩子,他把______藏了起来,无论______,还是______,都______。
3、同桌练说,说出景物的特点和情趣。
四、主题
1、这节课我们学了雾,知道了雾是个淘气又顽皮的孩子,他会藏起很多东西。
2、在你的眼里,雾又是什么呢?你能说说他是怎么形成的吗?
五、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雾在哪里》”,一起来闯关吧!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完成相关练习册。
雾在哪里教案 篇6
今天上公开课讲了《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我讲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在设计时全文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但是练读的时间短,没有读出效果,引导不到位。孩子们并没有读出雾该有的语气,所以,这项目标达成度不高。在以后教学中,我要注意引导,同时要让学生读出层次。例如:
1、读通读顺,纠正字音。
2、循序渐进,通过一遍遍地练读,引导学生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后面让学生观察了两句话,让他们自己发现这两个句子用词上的`相同点。都有“于是”、“无论是……还是……都……”,并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些回答不上来,我由于着急结过过度引导,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一度出现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课堂气氛不活跃。下次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让他们主动思考,做课堂的主人。
雾在哪里教案 篇7
今天上午,我在卅铺中心小学陈昕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黄荆小学进行送教活动。这是一所山村小学,二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面对我,他们开始有些羞涩,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步骤,他们很快就进入状态,热情高涨,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不够完美,课件在呈现雾的形成以及消失的过程时,我用的是图片,如果能用视频来展现,会更直观,更清晰,效果自然会更好。
雾在哪里教案 篇8
《雾在哪里》这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9课,该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给孩子们。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学生边读边批注边思考,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标反复强调要学生充分地读,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收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培养孩子语感形成的重要基石,而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有待加强。因此这对于培养二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把“雾”来到海上、岸边时说的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雾怎么样做了结果又怎样了来引导学生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结合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体会雾的“淘气”,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老师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再读时大多数学生能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对“雾”的淘气有初步的情感升华。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我抓住文本训练点“无论是xx、xx,还是xxx,都xxx。”的句子进行说话训练,课堂上学生能围绕这个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但内容仅仅局限在“雾”中,思维不够扩散。其次,在教授第4自然段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想象说话。首先先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像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其次,再引导学生在“学习单”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书写“雾来到哪里变得怎么样了”通过语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但在这节课中,反思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仍然不足:
1、学生习惯还需加强培养。如,在读书环节时,个别学生没有做好读书的姿势,老师却没有及时纠正。
2、课文容量大,虽然课标中强调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也有体现,但对于语言训练点却过余重复、啰嗦。
3、写字教学至今为止仍是很多老师比较难攻破的难点。我们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写字姿势和掌握基本的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节课中对于写字的指导不到位,部分同学还是没有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养成好习惯,还需继续努力。如:把“折”和“抓”对比起来写,让学生明白同是提手旁,在不同的汉字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写法也略有不同。
4、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是重点,教学中,我只关顾到学生的整体朗读,而对于个别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没有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学生也没有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花更多时间在指导学生个别朗读课文上,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在熟读基础上理解课文,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雾在哪里教案 篇9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是一则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它把雾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来。本文让孩子们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感受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认知特征。
在此次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藏”这个字来进行设计,辅助“雾把什么藏起来”这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朗读课文。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非常具有典型童话特色——反复结构。第二至第九自然段结构相同,表达相似,“雾来到哪里,把什么藏起来,结果是怎么样的景象”。这样反复了三次,结构清晰,富有节奏感,是朗读和语言学习运用,模仿习作的好材料。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在圈划中学生对每个段落的段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将第二、四、五自然段组合出示,让学生去寻找每个段落的共同点,发现每段结构相似,都是:
提炼出这个模板之后,在让学生想象,雾还会来到什么地方,会把什么藏起来,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了支架,学生乐于去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而将学生引入习作中。在最后的设想中,是想将学生的习作串联成散文诗,但是由于时间把控不准导致这个环节的缺失。
在这个环节我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去圈划去发现,目的是认识到童话的反复结构,为之后第八单元的童话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这点,反而缺失了原本课文朗读的趣味,有失偏差。特别是朗读雾说的话时候,没有让学生去揣摩雾说话时的语气,朗读时间比较少。
本课出现13个生字需要识记,难度较大,所以在课堂上我以随文识字为主,集中识字为辅,分散识字,降低难度。识字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认读生字,但是大多停留在浅层的拼读上,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识记生字,生字教学飘浮云端,不够扎实。同时本课书写生字容易出现错误,特别是“切”与“步”。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生字上面,多让学生练写这两个生字。在书写教学我认为我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生字展评,再次书写环节,常常没有做足功夫,让学生去评。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真正落实书写,让展评为书写服务。
雾在哪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认读“淘、藏”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暗、街”等7个字。正确认读“淘气、无论、岸边”等词语;正确书写“大海、海水、船只”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能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子;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能用“什么”说话;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躲、失”等字;读好含有多个短语的长句;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什么”说话。
难点:体会“甚至”在语境中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情景。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多媒体电脑、图片。
教学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结合图片揭示课题。
1、回顾谚语:我们积累过识天气的谚语,能谈谈知道雾的哪些知识?(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见过的雾是什么样的?(大雾弥漫;远处的景物模糊看不清;只能大约看到建筑物的轮廓;空气很潮湿等。)
3、展示云遮雾绕山的山川、云雾弥漫的树林等图片。(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学生听读,并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读课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难度的句子,如第6自然段的长句子“不久……,有限的散步”。
4、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1)第一组:“甚至、消失、藏起”,重点指导正音。
(2)第二组:“桥梁、淘气、岸边、应该”。
重点指导识记:梁——为何有“三点水”有“木”(渗透自理);该——刻、孩(与形近字区别)。
5、默读课文,想一想淘气的雾都把什么藏了起来。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获取信息的方法:雾说的几句话,分别说出了他依次藏起的东西。教师出示句式,指导整体把握:雾,是个又淘气有顽皮的孩子,它把……藏了起来。要求学生用连接词把雾藏起了什么说完整。
三、朗读感悟“雾的自言自语”
1、学生自由练读雾说的几句话。
2、教师示范指导,前三句读出淘气的感觉;后两句读出思考后有了新主意的惊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暗淡、消失”两个词语,观察本课要写的“暗、消、失”三个字,分析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动笔临写。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雾”,还学了雾的淘气,它藏起了很多东西。
六、作业:背熟生字和词语。
七、板书设计
第19课雾在哪里
淘气、顽皮藏起了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躲藏、海岸、淘气、悠闲、应该、甚至、桥梁。
2、雾把整体世界藏起来,世界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朗读感悟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联练习说话。
出示:淘气的雾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
2、学习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师引读课文,指导“无论还是都”要连读,并适当强调,读出一切都不见了的景象。
3、同桌互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4、朗读第4、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好顿号的停顿,理解和体会“甚至”的含义。
三、练习说话
1、想象说话:淘气的雾朦朦胧胧,像一层纱笼罩着大地,它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出现什么情况?
2、出示图片,开拓思路:出示云雾弥漫的山川、树林、学校等图片,图片下方辅以句式: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藏了起来,无论还是都。
3、同桌练说,说出景物的特点和情趣。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街、躲、该、散”4个字,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共同点:“街”是左右结构,其他三个都是左右结构,左右部件紧密穿插。
2、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展示评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雾,并且学了雾是个淘气和顽皮的孩子,他会藏起很多东西。这样对于雾有了一定的了解。
六、作业:背熟生字和词语,并且学会复述课文。
七、板书设计
雾在哪里
淘气顽皮笼罩山川、树林、学校
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雾”这一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读来童趣盎然。课文的段落结构有共同点。描写雾的变化时,都是先写雾自言自语,再写雾把什么藏起来,最后写藏起之后的景色。通过品读感悟,本文写作特点是抓住作者讲故事的叙述顺序,让后面的练笔有法可依。
一、激趣导入创情境
通过动态图,雾娃娃把城市藏起来,让孩子愉悦地走进本课,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通过渗透课外阅读识字,换偏旁、形声字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等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丰富识字板块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通过提取关键信息,引发思考;借助辅助图形与线条,指导观察“岸”的结构,体会书写规律,让写字指导落到实处。
二、因学定教授之“渔”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部分,我主要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增强识字教学的情趣,让识字教学指向意义的构建,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岸”。通过抓关键词把握文章结构,通过品读雾藏“大海、天空连同大海”的段落,引导学生先写雾说的话,再写雾做的事,最后写景色的变化。把握作者讲故事的顺序,在深入体会感悟时,初步感受作者的表达特点,为后续的仿写作铺垫,同时也做到授之以渔,读写结合。
三、赏词析句有策略
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识字,还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标也指出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佐藤学教授提出,学习的本质就是与客观世界(文本)对话,与他人(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我落实“对话教学”的理念,在写字,朗读,批注以及重点段研读等方面引导、串联,起到“对话中的首席”。
四、拾掇前行有余味
课已止,情未尽,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让我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书写课堂教学的新华章。
雾在哪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图、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雾”“淘气”“岸”“躲”“消失”等词的意思。
2.借助课题,利用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有序表达雾的行踪,体会雾的活泼与淘气。
3.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细读语段,照样子说清事情,进一步感受雾神奇可爱的淘气形象。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能利用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有序表达雾的行踪;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细读语段,照样子说话,进一步感受雾的淘气和神奇。
【设计理念】
童话之美,在于语言和形象,由文本传出,驻足心间。本课教学基于童话故事的文体特点,以“淘气”为线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展开学习过程,与小雾孩共同历经的心里路程,品语词之美,悟形象之趣。
【预设过程】
(一)、板块一:识“淘气”,感知“雾”的样子
1.看图识雾:
(1)写“雾”。
(2)看图激趣:这是山里的云雾,这是城市里的大雾。在我们眼里雾是白白的,浓浓的,但是有一位作家他说雾是什么呢?
2.初知形象。
引出故事: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指名读,这位作家说雾是什么?
理解“淘气”:怎样的孩子是淘气的孩子?
3.揭题。
(二)、板块二:知“淘气”,练说“雾”的行踪
这个淘气的雾孩子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看看读书要求。
1.自由读文,提出要求:
2.读一读: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想一想:雾在哪里?用“——”画出句子。
4.反馈导学:雾在哪里?(出示句子)
(1)雾先来到哪里呢?(板画大海)
(2)再来到哪里?
识“岸”:看看图,找找岸边在哪里?跟着放大镜一起去看看,你找对了吗?岸,就是靠近水边的`高地,所以上面有个山字头。海边的高地是——(板画海岸)
拓展:河边的高地——湖边的高地——
(3)接着雾又来到哪里?(板画城市)这是海岸边的城市。
①识“躲”:你能给躲换个词吗?(藏)还可以换什么词?
②比较:如果把他换成(飘)读读看,你觉得哪个字更可爱更淘气?指名读。
(4)最后雾去哪里了?联系上下文理解“消失”。
(5)小结。
(6)完成练习一:填一填。
(三)、板块三:读“淘气”,品味“雾”的活泼
1.自由读第3段,思考:
他把什么藏起来?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大海、船只、海水和蓝色的远方)
(1)理解“蓝色的远方”以及与大海的关系。
如果只能用这里一个词来回答雾把什么藏起来,你觉得哪个词最正确呢?
(2)句式练说:雾还会把大海里的什么藏起来呢?
(出示图+句式)
2.反馈导学:
(1)重点指导:读好雾说的话。
(2)读出淘气的语气。
(3)齐读语段。
3.小结:活泼淘气的雾孩子竟然把大海都藏起来,他还把什么藏起来呢?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板块四:说“淘气”,体会“雾”的神奇
1.读4-9段,要求:
学习要求:想一想,选择一处地方和同桌说一说。
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 )。
2.反馈导学
3.写一写完成练习二:选择一处地方写。
4.小结: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白茫茫的什么都看不见了。瞧,这就是大雾笼罩下的世界;最后雾孩子藏来藏去,把自己也藏起来。这时,世界上的一切又都出现了。多么神奇淘气的雾孩子啊!
结课:孩子们,在今天的童话故事里,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朋友,那就是——雾孩子,在作家的眼里,他是淘气的孩子,那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