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陵观后感 篇1
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
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史。
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
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
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
舜帝陵观后感 篇2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韦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荧光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过烈火铁锤锻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丝柔软且坚实,曾经飘摇的中华文化因中国文明的韧性而重获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在未来强盛路上乘风破浪,世代守护,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舜帝陵观后感 篇3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可读,使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囵吞枣。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到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