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推荐九篇)

发表时间:2025-02-02

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下是小编为您精心搜集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欢迎转发收藏!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1

今天是元宵节了,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点灯笼、放烟火吗?如果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在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就下令让天兵在正月十五那天去人间放火,把人类统统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着无辜的人们被烧死,就冒着生命危险下凡去把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们知道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很久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里,每户人家都挂起灯笼并且放烟火这样天帝就认为我们已经被烧死了。”大家都认为有道理,便分头去准备了。到了正月十五,天兵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就认为是大火在燃烧就告知玉帝不用放火了,就这样人们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一天从此每到正月每家每户就放烟火点灯笼。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2

在我的老家,有着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的习惯,元宵节无疑把从除夕开始的喜庆气氛又推向一个高潮。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据资料记载,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赏灯活动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写了元宵夜赏灯的繁华景象。到明清时期,元宵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元”指月亮正圆,“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元宵节,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的喜庆关键就是在“闹”字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矿山为丰富矿区居民的节日生活,每年元宵节矿里都组织职工开展迎紫姑、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等娱乐活动。一听到锣鼓响,全矿的孩子们都跟在长长队伍后面,满矿区的'跑。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放鞭炮迎接整个矿区都图腾,成了矿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多样化,矿里已好多年没有举办舞龙灯活动了,节日里的矿山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够了电视里娱乐节目的荒唐恶搞后,人们更加流露出对传统民娱活动的喜爱,爱他的热闹,爱他丰富的文化底蕴。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还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记得小时候物质贫乏吃顿汤圆还挺难,母亲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圆子,然后把圆子放入稀饭锅里煮熟给我们吃,虽然这种圆子寡淡无味可在物质贫乏的当时吃起来同样挺甜。现在条件好了超市里各色时尚汤圆都能买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来、湾仔三等,品种齐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汤圆、爽口润滑的麻蓉汤圆、酸甜开胃的山楂汤圆、口感细腻的豆沙汤圆、甘香可口的莲蓉汤圆以及香糯醇甜的枣泥馅汤圆。还有时尚的巧克力汤圆、叉烧汤圆、莲香汤圆、五仁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白白的、圆圆的汤圆,取的就是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幸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元宵节已不仅是个吃和玩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3

传说春秋晚期的楚昭王有一次经过长江,看到江里漂着很多白皮红瓤的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的,捞起来尝着还挺好吃,就派人问孔子,这是啥东西呀?孔子说,这叫“浮果”,是复兴的兆头啊。楚昭王很欢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节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汤圆的前身。这就是汤圆的起源。

按:这个故事不见于六经、正史的记载,估计是小说家言,不可信的。况且春秋时期还没有“元宵节”一说,精细的米粉也不普及。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4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天宫的珍贵神鸟迷路于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畜财产统统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了。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听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有位老人想出了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会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点头称"是",便分头去了。正月十五这天,天帝一往下看,发觉人间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大快,无知的终于受应有的惩罚,此后便不再追究。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纪念,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5

这一则传说与吃传统食品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传统食品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一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句话:“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传统食品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传统食品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传统食品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传统食品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传统食品元宵!传统食品元宵!”, 传统食品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了。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传统食品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传统食品元宵,这天叫做传统食品元宵节。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6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余姚。每年正月十五就是传统的元宵节,这天我们的家乡显得更加美丽。

我们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喜气洋洋,这天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大街上、广场上、商场里都挂满了许多灯谜,老老少少都来猜灯谜,可高兴啦!

吃好晚饭我们来到市府广场,顿时人山人海,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彩灯高高挂。瞧!有形态不一的小狗,笑着正在给我们打招呼呢!有活蹦乱跳的小白兔,放出白色的光,美丽极了!真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晚上一个个烟花在夜空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它们形态和颜色都不同,五颜六色的'满天星、火红的玫瑰花、银白色的百合花在空中朵朵开放,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欢乐的海洋里唱歌’跳舞。

还有许多人在放孔明灯呢!一盏盏孔明灯飞上了天空,祝家人平平安安!永远幸福!

我们的家乡的元宵节热闹吗?欢迎各族小朋友以后元宵节的时候来我家乡过热闹的元宵哦!到时候我会带你们一起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过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7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8

很小就知道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传统节日,但从小到大,也没有体会到正月十五这个“闹”。小的时候,生活艰苦,城里人不太注重过元宵节,到正月十五了,家家户户买些元宵回来,或清水煮着吃,或过油炸着吃。条件好些的家庭,还有春节剩的年货,都拿出来,做几道好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说是过节,但在幼小的意中心里,就是告别。告别节日,向春节说再见。

过了十五,一切就恢复正常了。所谓恢复正常,下乡回家过年的哥哥姐姐们要返乡了,大鱼大肉欢呼雀跃的日子亦告一段落了。生活又要恢复到平常了,一年一个全家相聚的春节结束了。所以每年正月十五这个元宵节,与其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不如说是又一次告别的开始,离别的意味非常浓重。大家虽然彼此心照不宣,并极力回避即将离别的话题,但那份悲伤,在语调低沉的交谈中,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说,小时候的元宵节,对意中来说,是伤痛,是所以节日中最不乐意过的一个节日。

生活条件差一些的人家,那就只是在平常菜饭之上,加些元宵。虽然平淡了些,但也少了刻意隐藏的悲伤。

为春节准备的鞭炮基本告罄,就是有,也就是三五个二踢脚,四五个炮打灯而已。所以,吸引孩子们的玩意不多。不过晚饭过后,孩子们还会人手一个自行制作的灯笼,或玻璃罐头瓶做的,或红纸糊的,不论什么样式的,里面都燃一支蜡烛,用根棍挑着,四处乱照,尤其是阴暗的角落,嘴里还不停地反复念叨:“照,照,照毛虫,照的毛虫脑袋疼。”据说这样一照,一年不生虫子。这,应该是元宵节唯一的乐趣、“闹”吧?

后来从大人的嘴中了解到,正月十五在农村,那可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舞龙灯、跳秧歌、办灯会、唱大戏,节目繁多,一连三五天不停,热闹非凡,那才称得上一个“闹”字。虽然羡慕、向往,但因为没有置身其中,无法体会到那个闹,也就随遇而安地过起比较安静的元宵节。

说到元宵节,就不能不说说元宵。那个时候的元宵,品种单一,样式单一,圆的,白的`,没有包装,都是散着卖,人们只能到饭店购买。每到元宵节,各个饭店提前就会集中人力物力,大量生产元宵,供市民购买。

意中多次购买元宵,并有幸亲眼观看过元宵的制作过程。所谓制作元宵,就是把切成方块的元宵馅放到装满面粉(黏米粉)的容器中不停地骨碌,随着转动,元宵馅就蘸满了面粉,那就是元宵了。好一些的元宵,沾上一些面粉,薄薄的一层皮,吃起来馅大皮薄;次一些的,面粉裹了一层又一层,一口咬不到馅。甚至人们在享用元宵的时候,经常吃到没有馅的元宵,挺沮丧的。但不要埋怨,那绝不是造假。那个年代还没有造假一说。之所以能够出现“假元宵”,那系个别面粉在滚动过程中粘在一起形成了面疙瘩,被当做元宵买回来了,纯属制作工艺原因。

小的时候没有吃过汤圆,甚至到挺大了才听说过汤圆这种食物,与元宵一样是元宵节专属食品。后来经常吃汤圆,觉得比元宵好吃,最起码个个都有馅,再后来了解了汤圆制作工艺,才知道汤圆之所以个个有馅,是一个一个似包饺子般把馅包进去的,当然不可能没馅。

现在元宵节,意中依然选择汤圆,与有没有馅关系不大,与汤圆柔软爽滑有关。现在的人们,置身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劳心劳神的,偶然闲暇,谁不希冀多一些熨帖、宽慰呢?

汤圆好,现今汤圆的馅更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而且,汤圆已经成了大众家常食品,常年在超市销售。

汤圆有诸般好处,但意中没有听说过谁人炸着吃汤圆。这应该是汤圆逊于元宵的地方吧?小时候过元宵节,稍微讲究些的人家,都会特意炸些元宵吃。炸元宵可是个技术活,随着油温攀升,元宵在油锅里逐渐加热、膨胀,有些包裹不严实的元宵馅就会从炸开的口子迸溅出来,高温下的糖稀,沾上肢体,就是严重的烫伤。所以,每年元宵节都会发生炸元宵烫伤人的事,但人们年年依然冒险炸着吃,美味的诱惑无穷啊。故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真的很有道理呀。

现在过元宵节,虽然国家唯一没有把正月十五这个民俗节日列入公休日,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亦呈现攀升趋势,各种庆祝形式层出不穷,可称得上一个“闹”字。

闹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消费。商家造势宣传,市民跟风抢购。这个抢购不仅限于食品,甚至食品已经被某些人剔除了抢购这个行列,而把目光投向了衣饰,还有奢侈品,甚或文玩等物品。国人已经把过去过年过节抢购食品的习俗延续并转到抢购其它商品上来。意中虽然不在这个行列,且永远也不会进入这个行列,但并不排斥这样的抢购与消费。当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攀升之后,总要给个由头让人们痛痛快快体验一下消费后的满足感,并由此而带来的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利用闹元宵这个节日,不是很好吗?

闹的形式之二,就是燃放烟花。现在元宵节燃放烟花,已经逐步从个人行为向法人行为转移。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效益好的,今年想更好;效益差的,今年想翻身。所以,面临烟花燃放时限的最后一天,就会在通衢大街上,燃放那些个头超大的烟花炮竹。那礼花达到的高度,绽开的大小,耀眼的程度,丝毫不逊于专业礼炮燃放的效果。当然了,人民币也是大大的。要的就是一个抢眼、就是一个惊艳。而且,这个势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一些繁华商业区,元宵节这一天,经常因为人们在大街上燃放烟花而阻塞交通的事情时有发生。但人们不再因为拥堵而烦恼,反倒驻足观看,喜欢的就是这个闹;

闹的形式之三,是政府组织的庆祝节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政府转变观念,亦把与民同乐的观念植入工作之中。所以,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组织个花车、秧歌队、舞龙灯、办灯会等传统节目,甚至是过去城市所没有的喜庆节目,都在经过精炼之后请进了城,一同闹元宵。

随着元宵、汤圆愈做愈精,人们的生活亦会愈来愈精致。意中以为,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 篇9

一老农赶著毛驴进城,驴闯红灯,罚10元。老农喝驴子:“你以为你是军车啊!红灯也敢闯”。没走几步,驴又碰一水果摊,赔人20元,老农更气:“你以为你是工商城管么想掀谁的`摊儿就掀”。老农牵驴回家,走过一片青草地,驴啃青草,又被罚30元,老农气极,骂道:“你以为你是检查团下乡么,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老农骂完牵驴去河边喝水,可驴子却发起倔脾气,扬颈不饮,老农火了:“你以为你是大款啊,没小姐陪就不喝”。驴子掉头就跑,岸边晒一张渔网,驴上而破之,渔翁索赔500元,老农热泪盈眶道:“你以为这是中国电信么,上网要花这么多钱”,驴子转身踢了老农一脚,老农忍痛骂道:“你以为你是群主么,想踢谁就踢谁”。

驴子气得不再理老农,变的很沉默,老农说:“耶,看看,你以为这是在QQ群里啊,能够整天不说话”。驴子没法,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老农笑着又说:“记着元宵节到了,别忘了留个好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