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堂吉诃德观后感(推荐七篇)

发表时间:2025-01-24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堂吉诃德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1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堂吉诃德》,他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着名代表作。这本小说讲述了年逾五旬的绅士吉哈纳因读骑士小说走火入魔而改名堂吉诃德,闹出不少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这本书乍一看十分荒谬,其实它极其现实的影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西班牙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经过战争统一全国后,国力发展极快,其中在文学方面尤为明显。这时候的文学界出现了许多优异的作品,骑士小说就是其中一类。但随着时代变迁,西班牙逐渐的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再加上连年征战和封建经济解体,统治者的声望大不如前,于是,统治者们勾结教会,经过骑士小说来巩固他们的地位,宣传所谓的“骑士道光荣”论,煽动民众加入他们的队伍。随着欲望的增加,骑士小说越来越粗制滥造,越来越荒诞离奇。作者正是看到了这种现象,才动笔写下了这篇着作。

堂吉诃德是一个正义的斗士,他不屈不挠、勇敢无畏、行侠仗义。他深深的厌恶强暴者和黑暗的社会,企图经过自己的游侠行径振兴骑士道,可是事与愿违,骑士道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再加上他深受骑士小说的毒害,成为一个行动盲目的人,将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他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军队,把理发师的金盆当成头盔,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尤其是在住旅店那几章,他被众人耍得团团转,而自己却糊里糊涂,完全没有察觉。读到那里,我不禁为堂吉诃德感到悲哀。

再者,他是一个纯粹的梦想主义者,他期望建设一个高度自由的'新社会,可惜他的梦想是超现实的,凌驾于现实和法律之上的,并且在这样的驱动下,他做出了打伤押送囚车的卫兵,并释放国王囚犯这样疯狂的举动。他期望囚犯们能自由,但他不明白,囚犯是没有权利获得自由的。所以他的梦想无法实现。

最终,用本书最终一章——堂吉诃德离世后,参孙学士为他写的一首诗结尾吧,这是对于堂吉诃德传奇一生最完美的评价:不畏强暴,不惜丧身,谁说愚痴惊世立勋!慷慨豪侠,超凡绝尘,一生或幻,临殁知真。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2

我刚刚在电影院里找好座位坐下,下一秒,眼前一片漆黑。突然,一束亮光“唰”的一下,穿过黑暗,投入影幕。“八角笼中”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醒目而震撼,带领着我体验了一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让我对努力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是王宝强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向腾辉倾尽所有心血,把大山里家,家没有,地,地没有,牛,牛没有,工作,工作没有,钱,钱没有的孩子们通过练格斗培育成才的故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当初向腾辉收留了这帮孩子,带他们练习格斗。格斗这一项在我们眼中看似无比残酷、无情的运动,在大山里的那群孩子们的眼中却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都是血肉之躯,可他们却要吃比常人多好几倍的苦,付出比常人多好几倍的努力,原因却只能是,他们生于大山中……而在这一片漆黑之中,照亮他们的就是那“八角笼”。

他们没日没夜的训练只是为了能在八角笼中夺取那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美好未来,只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不会被那八角笼永久禁锢。“生如野草,不屈不挠!”,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在风雨中努力奔跑。大山里的孩子们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想要的.东西只能自己踮起脚尖努力争取。

走出大山,是他们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永远地成为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他们的梦想距离他们十分遥远,可我真正佩服的是他们不惧现实的黑暗,只管付出的坚持。是他们身上那股不惜一切代价,风雨无阻去追寻自己梦想的拼劲。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或许能轻易地被一道难题所打败,能因为一篇古文背不下来就放弃,能经常说老天针对自己,人间不值得……可我今天才明白,大山里的孩子们,他们连最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值得一提的时候,却愿在黑暗中独自奔跑,负重前行。我们在抱怨的时候,就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脸红吗?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家庭,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终点。在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梦想,永远怀揣着那份“冲破牢笼”的勇气和信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到永不言弃,努力奋斗。

或许苏木和马虎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的人生路是黑暗的,也许我们的人生路有父母打灯照亮。自己的人生路,自己走。不管路途多遥远,多坎坷,请相信,黎明就在前方。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成长的路上磕磕绊绊,路阻且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愿我们在泥泞里发芽,在苦难中开花。

往日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尽芳华!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3

堂吉诃德的这一段可笑而又可悲的经历,批判了没落的骑士制度和封建社会,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丑恶现实,体现了他对民主精神的追求,堂吉诃德其实根本不是疯而是对这种封建社会的歧视!在当时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不恤丧身”、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堂吉诃德。小说中的主人翁生活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总幻想扫除一切社会不平,这就与客观现实造成了冲突,这一冲突既具有喜剧性又具有悲剧性。这个犯了时代错误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过了时的骑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但是作者在种种场合中,反复突出他醉心铲除人间罪恶的这一特点,从而展示出他性格中的高贵品质,即为了追求正义、理想而置身危险于不顾,愿为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因此与单纯的喜剧性角色不同,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这本书中的堂吉诃德是主人公,他热爱读骑士类的书,一心想当骑士,于是他便用破烂铁拼凑成一副披甲,桑乔也心甘情愿当堂吉诃德的`下人,他便走上了骑士的路途。他在路途中遇到过一些使人感到虚惊一场的事情,大家都以为他很疯,他的朋友几次都想把他哄回来,但他们知道那些都是没用的,堂吉诃德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出逃,大家心生一计,让一位学士伪装成白月骑士的样子,击败了他,堂吉诃德也答应他在家一年不许出来。后来,堂吉诃德才从梦幻中苏醒过来,他悔恨原来做过的那些可笑的傻事,但是他还是因岁数过大而长眠了。堂吉诃德死后,大家在他的墓碑上立下了这样的语句:高尚贵族,长眠此地,英勇绝伦,虽死犹生,功盖天地,雄踞世界,感憾寰宇,身经百难,生前疯癫,死后颖异。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4

八角的格斗笼,围住了血搏的少年,也将他们的一拳一拳地带出了“笼”中。

每一个人看完《八角笼中》的感受都不同,有人愤慨于利欲熏心、颠倒黑白的媒体;有人痛心于冷漠无情、人云亦云的看客;有人遗憾于惨遭偏见、双双陨落的双星;也有人欣喜于和谐圆满、励志温馨的结局。而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大山孩子从孩童到青年,伴随其始终的,无处不在的“笼”。

“格斗就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这是电影主人公苏木少时对向腾辉提出问题的回答,也是他对自己人生方向的坚定。很多人会疑惑:怎么就是“唯一的出路”了?他们可以读书呀。但事实却是,大泷山的孩子,要家没有,要钱也无,匮乏的物质条件捆住了他们学习知识的步伐,也成了困住他们的第一个“笼”。大山的孩子如何才能冲破“笼”的束缚?在这个寒门常出贵子的时代,他们却可能连大山都出不去。

向腾辉被迫将苏木和马虎转移到其他俱乐部,以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训练,实现他们的梦想,却等来了一个断腿,一个入狱的消息。大泷山的娃儿,他们分明已经冲破了山的“笼”,却还是因为出身被他人嘲讽、针对甚至拳打脚踢,又被塞进了人生的第二个“笼”。对于《八角笼中》这部影片,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的愤慨、痛心、遗憾和欣喜中,更应该看到在这背后大山孩子的辛酸与无奈。

曾几何时,“小镇做题家”这一名词席卷网络,今天《八角笼中》再次将寒门出路问题拉回到大众视野。其实,寒门子弟要战胜更多的现实困难,才能和大多数人比肩齐战,我们应当肯定和赞扬他们不畏困难、逆天改命的.勇气,理解和包容他们的时代局限性,尊重并平等对待他们。

身在大山仍然仰望苍穹,一些被瞧不起的“泷山娃儿”,恰恰是敢于冲破牢笼,追求更好的人生勇者,是生活的强者。陈景润出身贫寒,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破“笼”登上数学高峰;塞万提斯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凭借坚强的意志,破“笼”写出了巨作《堂吉诃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当有破“笼”的勇气,仰望星空的斗志。

电影的最后,苏木赢得了格斗的冠军。现实中,无数大山,孩子也一步步走出笼中,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5

《龙猫》是一部电影,讲的是小月和小梅的妈妈生病在医院,她们和她的爸爸搬到了乡村,在绿色的世界里他们生活的很快乐,有一天小月给爸爸送雨伞,到了车站爸爸却迟迟不来,突然旁边出现了一只很大的动物,因为没带伞,它就把小月手上那把打算给爸爸的雨伞拿走了。突然来了一辆公交车,奇特的是,这辆公交车是一只猫的`身体,所谓的轮子也就是猫的腿,小月被这吓了一跳,那只龙猫在乘车前给了小月一个用竹叶包的东西。之后,小月、小梅就和这只龙猫发生了一系列神奇的事情。

小月的年龄和我们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她却用自我的一些小力量帮忙这个家。但是此刻的我们呢?各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不帮忙家长,就连喝水也要家长帮忙。

小梅是一个近6岁左右的孩子,也是小月的妹妹。她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的天真可爱,虽然有时候会帮一些倒忙,但是幼小的心终究是纯洁的,善良、勇敢、可爱。但是此刻的我们,自私、任性等坏毛病都会有,但是大家都不能善良一点点吗?此刻,有老人晕倒在马路上,路人们都愿意扶起老人送到医院。

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能够尽量把心里的自私任性埋没。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是一个怎样样的人,只要你有最真诚的心,就能够打动别人。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6

张艺谋的电影《长城》四天票房破2亿,据说是不错。就去看了,看完了,就后悔去看了。《长城》讲的是中国古代某朝代,按照推算,大抵是宋代。故事简单:宋代的一支军队,张艺谋称之无影禁军。利用长城作为天然屏障,同凶残的猛兽饕餮斗智斗勇,在国际主义战士的帮助下,消灭入侵者,拯救全人类。影片立意宏远,主题鲜明,政治正确。未曾上映,水军们断言: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国际元素和中国传统相结合,代表了中国电影一个新的水平。余生也晚,余智亦低,但人到中年,评价电影优劣自有一套标准。对电影《长城》,我总体感觉是2008年奥运开幕式的电影版、故事版!传统文化和好莱坞制作苟合,媚上,媚下,向审查者献媚,向观众讨好。电影《长城》是自命“国师”的张艺谋在江郎才尽之际,给自己盖棺定论的作品,是一个老男人在艺术道路上苦寻无果的哀鸣!

电影《长城》的反智主义。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好的电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处不闪现人性的光辉,无处不显现智慧的光华。《长城》一片,以人和兽的对立为开篇,以人最终战胜兽为结局。通篇刻画人的勇猛,同时,又处处以兽的智慧反衬人的愚钝。宋代,是中国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古代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说《长城》是反智主义的,正是基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所作出的判断。诚然,电影不是科教片,不是纪录片,但电影反映的东西必须有依据,必须要有历史的事实,可以讲故事,但不可臆想。女兵蹦极杀饕餮的桥段,就是典型的反智主义战术。张艺谋想表现的是战士的英勇无畏,是面对强敌的舍身取义,而我,看到的却仅仅是人的无能,以身饲饕餮的无奈。

堂吉诃德观后感 篇7

星期五,妈妈让我去看一部叫作《钱学森》的电影,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很大,里面说的是钱学森的一生经历。

对我感触最大是有一段,钱学森的家24小时受到美方全面监控,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的写作,在这个24小时被全面监控的时间里,完成了一篇论文。后来,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们国家周总理,说自已被美方监控,请求回国,因为周总理看过他的论文,于是周总理、毛主席、聂帅讨论后,决定提前放掉美方11名战俘,来换钱学森,美方将军说钱学森可以在任何地方抵上五个师,不能让他走。而他导师的朋友问他你回中国干什么?种苹果吗?钱学森说那是我的国家,我想干什么都行,只要我想我也可以去种苹果!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他没有辜负伟大的祖国对他的培养,他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让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被这位老前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这一段让我知道了知识的强大,高尔基说过没能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我们也可以拿起笔,去学习知识,像钱学森一样,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钱学森回国后,造出了中国自已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可实验并不成功,还牺牲了一名队员,钱学森又造出了第二枚导弹东风二号,东风二号是一枚十分巨大的导弹,这次实验非常成功,导弹在空中正常飞行20秒,落地后瞬间爆炸开来,第二次试验可以说是将中国推出了巨大的一步!而我们也应该为祖国做些贡献,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