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深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我深入阅读和思考。霍尔顿,这位主人公的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青少年。他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冷漠感到深深的厌恶,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的陈腐方式也感到不满。他的叛逆和反抗,让我看到了青春期特有的那种迷茫和挣扎。他的内心独白,像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愤怒的诗歌,诉说着他对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反思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霍尔顿一样,感到迷茫和困惑。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们应该像霍尔顿那样,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善良,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让我看到了青春期的困惑和挣扎,也让我看到了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在霍尔顿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对生活的启示和感悟。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2
昨天去书店,买了一本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今天一再起来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却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他心里仍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一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逐渐遗忘了自己的理想,没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坠入平庸。
我们也是这个新时代的孩子,虽然有很多困惑和烦恼。但我们仍该集中精神看清,看准未来,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时假如霍尔顿没有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坠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有些迷茫和彷徨,但这只是短暂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
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将更将美好!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3
昨天去书店,买了一本名著《麦田的守望者》,今天一再起来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却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他心里仍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每一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逐渐遗忘了自己的理想,没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坠入平庸。
我们也是这个新时代的孩子,虽然有很多困惑和烦恼。但我们仍该集中精神看清,看准未来,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时假如霍尔顿没有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坠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有些迷茫和彷徨,但这只是短暂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
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将更将美好!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4
说真心话,一开始接触这一本书的时候,翻了几页我就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因为作者在书中大量地使用了低俗粗鄙的用语,让人咋舌。“这怎么就是一本名著了呢?”我带着这样的一种质疑、迷茫,大略地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想每一本名著必定都有它成为“经典”的理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此具有争议的传世之作,表面上看来粗鄙不堪的小说,背后绝对有着耐人寻味的意义存在。
故事时间跨度并不大,从主人公霍尔顿又一次被学校开除说起。在他的被开除的消息没有被家人发现的时候,霍尔顿决定去流浪,故事就随着他的流浪这几天而展开。应该说霍尔顿是一个世俗的眼光中让人头疼的孩子。他家境富裕,已经四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作为一名中学生他吸烟喝酒满口的脏话,与同学打架,在他的眼中几乎没有可以值得高兴和尊敬的人或者事物。别人认为高尚的东西他统统认为低俗。
他讨厌周围肮脏的世界,他讨厌伪君子,讨厌周围的虚假的人,却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讨厌电影,却不得不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去那里消磨时间……霍尔顿没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肮脏的“阿克莱”、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莱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他厌恶他们,却又无奈,他无法改变现状。他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他看不惯周围的世道,所以他苦闷、踌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着。
不过此时,我对此书又有了另一番属于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霍尔顿也是一个典型的形象,他的心灵深处有很多的东西是需要别人来理解来关爱的`。不幸的是,他总是遇人不淑。在流浪中他遭遇了很多的事情,也见到了各色的人。他抱着冷眼旁观的心态看着这些人,一种颓废的无聊的态度来面对的。也许是有同感,也许是。不知为什么,看的时候有一种很难过的思绪在流动。一个人的心灵本来是很单纯,是可以看到世界的美好的,可是这个世界太多的黑暗,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心灵却看到了太多的痛苦。所以霍尔顿不幸福。
同感。很多时候,我选择把自己内心的不满藏匿于心中;很多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很多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麻痹了自己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戴上面具,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很喜欢这样的话,我把他收藏起来。这样的理想也许不远大,可是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5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触很深。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而让我们想远离大人的,是大人们的假模假式,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童年期的我们太小,成年期的我们以“腐烂”,只有现在的我们最清醒。我们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肮脏,我们不愿染上那些污秽。我们只想找一块净土,一块没有陋习,没有大人,只有纯真的孩子的净土。
可也许这净土并不存在,大人们以污染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只得开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灵的净土。当大人们要我们对丑的事物说恭维话时,我们说出事实;当大人要我们学习他的假模假式,并将其称为“礼貌”时,我们仍直言不讳。于是大人们说我们叛逆,于是便多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威逼利诱,直到我们妥协,任他们将我们改造成一个个“家人”,还美名其曰:“为你好!”。
我们好像不可能战胜大人,改变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虚伪。而且,我们似乎也无法坚持到底,工作上不会拍几句马屁,就没法讨老板欢心;交际上,不会几句客套话,注定要被排挤……总之,不虚假就没法在社会上混!
大人们正是靠着这些理由,“名正言顺”地在我们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我们对所有人,哪怕是讨厌的人也要笑脸相迎,用最甜的声音打招呼,还得称之为叔叔或阿姨。还要求我们在客人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地坐着,这样父母就会听到客人的恭维话:“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好!”父母这是就会忍住满心的窃喜,佯装满不在乎的.来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与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虚伪哦!
这奉承话估计是针对人们爱慕虚荣的特点而产生的。不论在什么场合,说给什么人听,被夸的人都会红光满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着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点!
在我看来,人似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狗。狗爱憎分明,喜欢,它就会冲你摇尾;厌恶,它就会冲你吼叫。而人呢,总是口是心非。哪怕厌恶,也要为了利益去讨好。那满脸堆笑的模样实在让人作呕!
放弃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们看的比你们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纯洁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你们不必讨好谁,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维;你们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的人。
让孩子净化你们的心灵,洗去世间的肮脏。让孩子擦亮你们的眼,去看这世间尚存的美丽。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6
有一天,我去书店,从一大堆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书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美国的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我把它买下了,但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居然会对我产生很大的震动,感触也特别多。
在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的硝烟又再次飞起。一方面是科技发展,而另一方面就是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的大背景下,许多人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因此,“被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经常一抽一烟酗酒,不求上进,不过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的地步,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存藏着一个美丽的,一直在发光但似乎很遥远的愿望,那就是做一位麦田的守望者。
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里,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确实很相似,社会地不断进步,令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也开始迷茫、消沉,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 的热情,跌落人生的低谷。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同样存在种种烦恼和困惑,但我们不应该被眼前的困惑所缠绕,更应该集中精神看准前方,,积极地成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如果霍尔顿心中没有闪光的、美好的理想,他也不可能在人生低谷中寻找到光明,更不要说何去何从了。我作为一个小学生,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前进的人生道路上出现绊脚石也在所难免,不过我会想这只不过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做人要抱着乐观的态度看问题,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只要心中存有理想,我相信就能从失败中站起来,从迷茫中走出来,跑起来。
的确,你心中只要有理想,而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切皆有可能,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守望者”像霍尔顿一样,这也是我从这本书当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7
万恶的流年将吾等推向了青春的浪尖;青春的浪尖望我们去改变万恶的流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说白了就是讲一个反叛少年——考尔菲特·霍尔顿被学校开出之后,在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嗯,这还是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作为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它就只讲了一件他回家的事。这样说,我们难免会觉得这小说有些无聊,甚至单调。其实不然,《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感受不到上述其一,唯有感受和思考。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个感受就是深深的无奈了。虽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讲的故事是以1951年的美国为背景,但是我在其中发现了现在中国的影子。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霍尔顿回家的途中可以是说历经坎坷。伪君子,各种“假人”,暴力,性以及变态。现在中国社会,哼,难道不于此相撞?相当的类似,面对这些病态,只好深深的无奈罢了。
突然,我想到了近期比较火热的影片——《青春期》,是的,这是描写中国社会病态的电影,相当的符合隐藏在表面下的社会。
这样,我想为何会让我们的青春的世界周围变得如此丑恶。我想了想,对,是我们上一代人的“废墟”。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中,上一代人对他的.摧残不小。首先,是众多校长对他实行开学处理,为了学校,哼;社会上的混混揍他、敲诈他;他认识的伪君子教他往腐朽上走,等等。是的他的厌学,他的反叛,他的恶习从根源是开始来自万恶的社会。现在我们身边的社会也是如此。又那《青春期》来说吧,女主角小宇,她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因为离婚;她又收到社会上的男朋友的摧残;甚至社会上的混混还欲强暴她。哼,万恶,万恶,只可以说是万恶了!这个废墟,简直就是魔笼,让我们厌恶,又让我们欲哭无泪的被玷污。
万恶的流年啊!将吾等推上了青春的浪尖!
其实,我想,我们上一代人的青春不也是这样一点点的被玷污的吗,只是没有这么严重罢了,只是没有这么早罢了。难道黑色的毒水严代代相传?
这样,青春的浪尖是我们变成了万恶的流年。
怎么办?我思考,“麦田里的守望者”似乎是答案!
霍尔顿说:“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是站在那混账的悬崖变。我是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主人公霍尔顿想到了孩子!对,在文章中说明了,他认识到了孩子的可爱,从艾里到菲比,他都爱!他也曾经采取了行动——将菲比学校的写的、刻的下流词语都消灭掉。可是,事实上,他做不到!连博物馆的木乃伊旁都有,呵!妥协?
看样子,上代人肯定是妥协了不少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什么老师就有一句混账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哼!如果这样,那个“罪恶的流年”就代代相传了,代代相传。哼,妥协,妥协?!
我记得《青春期》中小宇说,她想做一名幼儿园教室,对,这就是不妥协,这就是真正去实践的守望者!
我承认,我是有着理想主义的情绪,但是,我们这代去齐心,去努力教育好下一代人,让和谐、健康传下去,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对了,不仅是这样,我们还必须知道一句话,一句我信奉,并努力接近的一句话:你若想改变世界,请先改变自己。
最后,我想说:
青春的浪尖,望我们去改变万恶的流年!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8
升入初中以后,有一段时间总是会因为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而无由来的烦躁。我知道这是青春,我总为无人了解我而心烦,霍尔顿就在此时进入了我的世界。
霍尔顿的发型很干净,是水兵型的,他满头的褐色乱发却不服这发型的管理,邪邪的样子,有些迷人。我也想像霍尔顿那样,头发不服学校管教,可是不能,留个长一点的头发还要我苦口婆心和我妈说个半天,但是不到两个星期,我那刚刚有些长的头发又要遭受“身首分离”的痛苦遭遇了。真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规定我的发型,我的青春不是我做主吗。
霍尔顿在经历遭受了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满怀希望的去了安东里尼老师家去寻求帮助,但是安东里尼却劝告霍尔顿“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在他眼里霍尔顿是不成熟的人,但是不然,我认为真正不成熟的人是他自己,他浑浑噩噩,无所追求,顺应了时代。而且他只是站在大人的立场上劝告,我们的青春叛逆,孤独是因为大人们并没有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霍尔顿发现了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于是他决定前往西部。
霍尔顿要去西部了,他要去那里闯荡。我也想离开父母,去外面闯荡,因为每次遇到想要的东西了,妈妈不喜欢我就不能要,要拿我自己的私房钱,他就说要我挣钱了再去花钱,我就想出去挣钱了,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就如书中的霍尔顿那样出行遇到了阻碍,我也如此,每次想要出行才发现心中有着牵挂。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弃了目的。
书到霍尔顿回家后,生了场大病,就结束了。他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我们不知道,但我想他依旧是那天真单纯的“坏”的男孩。
霍尔顿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从他的经历里可以清楚的看到与家长的代沟,家长总希望他像哥哥一样可以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上,捉住不断奔跑的孩子。大人总认为霍尔顿是一个败家子,是一个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还存留着点点梦想,他希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即使他的梦想在那污浊的世道变得那样的细微渺小。
所谓的守望是霍尔顿的一种坚持、勇气和期待,他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护孩子们的单纯、天真不让他们误入歧途。
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是他的理想挽救了他。生活的路上我们会有迷惘和彷徨,但一切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我们需要理想。
我们的青春会困惑,会挫败,会让我们灰心,但是我们都不要绝望,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挫折不断,但我们的梦想是要有的,快乐是会有的,成功和理想也会有的。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9
“我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着四处玩耍的孩子们,若是有谁跑近悬崖,我就抓他回来。”我当初完全不懂霍尔顿,因为理解不了一个半大孩子那愤怒而敏感的内心。后来发现好多人在与成长殊死搏斗时,都是一个片面的他,我也一样。
那时年轻的生活像一场让人躁动不安的舞会,灯光之下,肉体之间,或无所适从,或放浪不羁。大战之后,从未有过的富足与空虚碰撞在一起,夹缝中的青年汹涌着骄傲与无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为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用这句歌词去形容那时青年的迷茫,竟是分外的贴切。
霍尔顿之所以被推崇成一个类似于英雄的存在,是因为他能看透当时社会的虚伪性并能够用语言和行动对其酣畅淋漓地讽刺和批判。虽然他最后不免失败,整个潜逃计划也像是一场闹剧,但这短短的三天浪荡生活已让他对虚伪的认知无比深刻。他的成功不在于顺利逃脱束缚,而在于用自己熔炉般的形象去为众多原型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霍尔顿显然不能是一个榜样,但他却是我们自己。他代替我们去逃避,去批判,去大声咒骂。他有时无畏,有时软弱,有时也不顾一切地想要毁灭。他热爱,他憎恶,他偶尔也用自己的全力去适应社会。他做了我们想做却做不出的.事情时,我们为他欢呼;他心头遇冷手足无措时,我们为他心酸。他被虚伪肮脏包围,但他向往守护纯洁真实。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用不了太多深刻,就已是满怀感慨。
霍尔顿的妹妹也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她是霍心中至美至真至善的存在,也是那些麦田里玩耍的孩子。因为她的纯洁,更让霍厌恶那社会的肮脏和虚伪并深深恐惧这种纯洁的脆弱。也是因为她,让霍有了希望,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这算是原作里面唯一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重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立体人物的所作所为来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与其说这是作者所采用的技巧,不如说这是作者费尽心思所表达出的真实和深刻。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和深刻,这本小说才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青春。
谢谢塞林格的麦田,谢谢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的守望者读后感 篇10
他是一个卡在孩子与成人之间的16岁的少年,深夜游荡在繁华的纽约街头,嘴叼香烟,反戴一顶红色鸭舌帽,脸上带着倦怠的表情。这已是他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原因是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他满嘴脏话,还抽烟、酗酒、滥交女友,他便是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全书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讲叙了“我”(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两天两夜的经历。违反年龄限制在酒吧喝得烂醉,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但当你看完此书后,却会发现他的真诚、善良。如果你追问他叛逆的理由,将会发现,他叛逆,是因为他只能用叛逆来抗议这个世界的虚伪和对纯真的背叛。他拥有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洞悉着这个世界的污垢,也因此时刻处于矛盾之中。正如他的妹妹所说:“你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甚至想逃离现实世界,他一辈子最痛恨电影,认为电影都是虚假的,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光。他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却又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苦闷、彷徨,用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
他站在奔向成人的跑道上,却又逆转视线,无限地回望童年。他讨厌成人世界的虚伪,于是选择了愤世嫉俗,放逐于青春。成人的世界里,大把的金钱、豪华的跑车、阔气的住宅不过是幻象。如果成长意味着变得麻木虚伪,那么不如永远不长大!
“不管怎样,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大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除了我。我呢,就站在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
霍尔顿的理想便是守护,守护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不让他们跌下悬崖,堕入成人的世界。
岁月是筛子,或许筛去人性最初的纯真与善良。我们会看到少年时愤怒而倔强的澄澈,也会看到青春将挥别的无奈。只愿我们拥有的黑白分明的眼,永远不会被蒙上尘世云翳。守望我们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