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小报手抄报内容文字 篇1
1、《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释: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2、《杂诗》
东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3、《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述职报告之家 wWW.Ys575.CoM]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4、《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释义: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5、《书院》
宋代:刘过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释义:努力学习就像是用力气去耕田,勤劳、懒惰只有自己会知道,即便书的种类很多,终究会有熟读、理解的那一天。
劳动小报手抄报内容文字 篇2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劳动小报手抄报内容文字 篇3
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的静姐说我真是个好学的孩子。因为彼时,我报名了跆拳道课程,还在跟一个宣传团的团友学美术。
尽管后来因为非典封校,跆拳道课程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就变得不了了之了;学美术也因为自己忙着谈恋爱,没能坚持下去……
可是回想我过去的整个人生经历,确实是一直保持在一个好学的状态,不是在学习的途中,就是在考虑学习的路上。
当然,我的上学期间的这种学习,更偏向于一种副业(但是我成绩也不差),比如各种兴趣小组:画画、唱歌、缝纫、刻章……
工作后的十多年,我更是在人事、采购、业务等多种岗位学习,并且在整个过程贯穿了日语学习。学习似乎成了我的本能,一旦在一家单位感觉没有学习上进的空间,我便浑身难受,觉得待不下去。于是,这促成了我的几次跳槽。
不过,尽管我好学,但也不是来者不拒,在不停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有些东西我是不想学的,至少是现阶段不愿意学的。
就像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一样,不愿意学的时候是学不进的。
但只要你愿意学,在你努力的方向总能看到进步,有时候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里我要分享自己学琴的经历。
如果说写作、理财都是我业余时间自学的,那学钢琴是我唯一一样交了学费跟老师面对面一节课一节课地学下来的。
去年7月开始,我报了钢琴课。以前一直觉得学钢琴是一件很费钱的事,但是咨询后发现一节课120,每周一节课,一个月四五百的费用我完全能负担。至于钢琴,在判断自己能不能学下去之前,都能在学课的琴行免费练习不需要先买;而如果能学下去,也有买的价值,费用我也能负担。
于是,想明白后,我就开始学琴了。至今半年多,很有收获。我爱人总说学琴有什么用,可是学下来,收获的却不仅仅是学琴本身。
所以,我想要总结这些收获分享给大家,也让我家那位看看我学琴的理由和意义。
首先,每一次弹琴都很开心,哪怕当天因为工作心情非常郁闷,跑去琴行一弹,全身都轻松了,回来的路上还忍不住一路哼歌。在这焦虑感普遍的年代,仅靠一件小事就能得到满满的快乐,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吗?
其次,非常喜欢一曲一曲不断挑战的这种感觉,一步步进阶,有点跟游戏中打怪升级的感觉一样,并且还更有意义感,不像游戏虽然喜欢,但多少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而弹琴完全不会,就觉得自己人生越过越好,很有意义。
最后,在半年中,坚持每周四天以上下班后去练琴,风雨无阻,在一堆小朋友中,作为一枚大朋友,收获了很多家长包括钢琴老师的佩服。从这个年纪开始学习,接受也不是很费力,老师觉得我进度也挺快,这多少又提高了我的自信。一方面,觉得自己年纪大也仍然可以学习,并可以学好,这说明我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得到这样的认知自然会增加自信;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经过学习又能掌握一门技能,而且还是技术含量挺高的技能,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当然对我提高自信也有帮助。
除了这些收获之外,学钢琴本身也能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素养,也是给孩子音乐启蒙的最佳乐器。
所以,半年后,我买了钢琴,也让孩子开始学起钢琴来。既然是自己受益的事情,当然也要分享给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这本书,其实讲的就是终身学习的道理。《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发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存在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人们的'行为都可以用这两种思维模式来解释,而这两种思维模式状态下的人们又会呈现出巨大的成就差别。
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不会定义或限制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所有能力都是能够通过正确的练习获得提升的。
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会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固定的能力,比如这个人就是笨,这个人就是聪明。自认笨的人,就永远不知道学习,觉得自己反正笨,学不会;自认聪明的人,则觉得自己就是聪明,一旦在某一方面失败就容易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觉得自己从此就废了。
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是纯粹的成长型思维或固定型思维的人,都是在某些时候偏向一种情况。
在看《终身成长》之前,尽管我很好学,但还是有不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僵化,在看《终身成长》之后,我的思维就打开了,明白了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的。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我才更加敢于改变工作、投入新的学习和人生。
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终身成长者的最佳状态吧。
劳动小报手抄报内容文字 篇4
元宵
“元宵之宵,不吃就馊”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俗称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个高潮。黎传绪说,旧时南昌人过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汤圆,预示一年家庭团团圆圆、生活美满。
老南昌章爷爷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都是自己制作元宵:“自己磨糯米粉,自己动手做。一般不包馅,煮熟时撒上一点糖,或者用蔬菜、肉汤煮着吃,味道非常鲜美。”章爷爷说,他小时候最盼过元宵节,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制作元宵,家长里短,有说有笑。等到热滚滚的元宵端上桌,孩子们一个个馋得流口水,大人便会端起碗喂他们吃,一边喂,一边说:“慢点,慢点,别烫着!”除了自制元宵,人们也会去商店购买成品元宵,以前是散装论斤称的,后来出现了包装精美的速冻元宵。南昌人比较爱吃芝麻和白糖馅的,酒糟汤圆的销售量也非常大。
吃完元宵汤圆后,人们就上街观看彩灯表演。旧时南昌灯市花灯品种繁多,有彩色玻璃、白玉、瓷器、彩纸、绢丝、绸缎制作的各式彩灯,放灯时,还要配以舞龙、舞狮、舞蚌壳等表演。各种表演队伍走上街头,从洗马池、瓦子角到万寿宫一带,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看完灯回到家,一些人家又会煮元宵,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宵夜。南昌有一句俗话:“元宵之宵,不吃就馊”,意思就是元宵是春节最后一个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节日里准备的食品都应该吃光,否则就会坏掉。“过了元宵罢了灯”,元宵闹完后,南昌人的年事活动也就基本结束了。
劳动小报手抄报内容文字 篇5
春节由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