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课件(分享19篇)
发表时间:2025-08-05咏华山课件 〈一〉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齐读)
师:昨天,我们借助拼音学会了生字。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屏幕投影出示生字)谁来念一念?
生:华、华、齐、齐、......(每个生字读两遍)
师:第一个生字可以读华,想一想,在文中它念什么名字?
生:华
师:真聪明!还有谁也能够正确地朗读出来?只读一遍。
生:华、天、只、......
师:读得非常正确。(强调非常)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
生:华、与、天、......(齐读)。
师: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还能够读吗?(出示词语)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不会读)
师:谁来帮帮他。
生:圣诞、七岁、生在、山高、更无山与齐。
师:很好!能够一口气读完,声音响亮,这就是勇气。还有谁来读?
生:华山、称赞、生在、七岁、山腰间、更无山与齐(一气读完,正确)
师:也不错,也能正确地读出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上节课,我们还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
生:寇准!(齐答)
师: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课题)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啊?
生:真高啊!(齐答)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高呢?想一想,听老师读课文。打开书,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找句子,好吗?教师范读。
生:(听教师朗读,画出有关的句子。)
师:小朋友们,找到写华山高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来说一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句子)
师:找准了!还有谁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读的'是和前一名学生统一个句子)
师:还有和他们不同的句子吗?(有生举手)你来说。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都在自己脚下。(生读错了)
师:看清楚了,读正确好吗?再读一遍。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这一句也是的,你也找准了。(还有学生举手)你还想说。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只看见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嗯,不错。你又帮他补充了一句。同学们,课文主要就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很高,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好吗?
咏华山课件 〈二〉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孩子之前也有过接触,所以想尝试用一课时上完,部分生字的书写留到写字课进行。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孩子年龄小,本身的登上经验也很少,所以无法想象登上高山后的`感受。再加上我班学生调皮的较多,上课注意力坚持不长久,易走神,所以教学时我采用了图片、画简笔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情境图等手段再现华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华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读中感悟
语感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在本课中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简笔画的展示,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自主参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新理念。在阅读华山风光的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读、找、议、悟,体现华山的高而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生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突出一个高字,配以简笔画,理清课文脉络。
咏华山课件 〈三〉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浦江游玩,我们第一个去的景点是仙华山。
我们准备要爬这座高大的仙华山,仙华山上全是雪,我们爬到台阶那儿,台阶上全是雪,非常滑,还好,我拿了一根棍子,不拿的.话,我就会掉下去。我们爬呀爬,爬到了半山腰,路就越来越滑,我们也越来越难爬,于是,我心就急了,我想:上去已经很难爬了,那下去就会更难了,但有人说,爬到山顶,有一条下去的路比上去的路好走一点,我就不急了,但我看看山还那么高,路又这么难走,我又急了,最后我在大家的鼓励下还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山上的景色好美!树枝上有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冰串,再看看山下的水库,像墨绿色的镜子,把山都照进去了,多美的仙华山呀!
要下山了,我牢牢牵住爸爸的手,我们下山时,看看雪还有很多,下去一定很滑,正好看到山上有一个老爷爷有卖稻草绳,他告诉我们,脚上绑稻草绳能防滑,我们就买了一元一根的草绳,绑在脚上,下山时,好走多了,我想:这草绳真是爬山之宝呀,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草绳还有这么大的用途啊!今天的爬山给我的影像真深啊!
咏华山课件 〈四〉
今天清晨,我和妈妈坐地铁来到车站,又坐大巴到了华山,这里大景色好美呀!就是这个天气来有点冷。我说,我们去导游姐姐那里拿了票,去坐索道车,这个时候还下着小雨,我们没有带伞,结果我们发现一家卖伞的,好多人都在这里买伞,妈妈抢到了两把伞和两件雨衣,还在拥挤中弄丢了找回的钱。我们来到坐索道车的地方,好多人都在排队,不过我们算早的,妈妈老说她有恐高症不敢坐索道车,我告诉妈妈:没有什么可怕的,你不看窗外不就行啦!我们坐上索道车,沿途还停了三次,为了让你拍照片,第二次是停在一个峡谷中,非常深,大约有600多米深,不过幸好,窗外有雾,谁都看不见很深的峡谷,我们坐了30分钟的索道车,到了玻璃栈道,这里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和树若影若现,那里既有木板也有玻璃,玻璃的下面就是万里深渊,走到最后路被封了,后面还在施工,我们发现雾被风吹得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往左手边拐弯是一个村庄,人们把这个叫做龙头,把弯弯曲曲的玻璃栈道叫作龙身子,把正在施工的地方叫做龙尾巴,这个村庄里有很多可以拜佛许愿的,这里氧气也比较少,我们就这样又坐索道车下山了,下山的时候我发现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
我们去了第二个景点,石门峡,这里的石门就是石头和水,就像水穿过了石门,峡指的就是峡谷的意思,这里可以步行上去,也可以坐缆车上去,总之这些路唯一的特点就是环着山走,听说步行的没有一个到山顶的,我们算步行的,也没有走到头,应为我走还没有一半就说累了,所以大人们也走不成了,我们发现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就跟人一种层林尽染的感觉,还有满山遍野的红叶,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学过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的石头很湿滑,山间的小溪边流边唱,真是美不胜收,我们在下山的时候发现一家卖吃的了,我和爷爷一人吃了一碗泡面,妈妈吃了一碗洋芋,奶奶吃了一碗米线。
我们先让已经吃完饭的奶奶去排队等下山的车,我们吃碗也过去等车,等了一会儿,我们就上车了,因为我们以为坐大巴的时间快到了,就赶快坐上了大巴,可是我们看了看表,还剩一个小时车才开动,我们也就等了一个小时,最后,郑丁凯和他的妈妈晚来了,所以全车的人都在等他,等他们来了才搞清楚,原来是他们就去了个玻璃栈道,在那里喝了三个小时的茶,都没有注意坐索道车的人已经很多很多了,他们上车后,我们就走了,离开了少华山,我好想再来玩一次。
咏华山课件 〈五〉
华山(三首)
华 山
一品华山赞不穷,层峦屏嶂扎青松。
风吹雾散景观壮,飒爽英姿傲太空。
葡萄销售
葡萄上市摆成行,颗粒晶莹闪紫光。
品种繁多销售快,村姑欢笑数钱忙。 ( )
金 竹
四季皆荣时,不弯竹瑞枝。
虚心无媚态,劲节毓天资。
叶耸千层秀,腹藏万卷书。
冬寒尤见骨,雪品众人知。
(周耀 甘肃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咏华山课件 〈六〉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孩子之前也有过接触,所以想尝试用一课时上完,部分生字的书写留到写字课进行。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孩子年龄小,本身的登上经验也很少,所以无法想象登上高山后的感受。再加上我班学生调皮的较多,上课注意力坚持不长久,易走神,所以教学时我采用了图片、画简笔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用多媒体、情境图等手段再现华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华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语感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在本课中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简笔画的展示,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新理念。在阅读华山风光的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读、找、议、悟,体现华山的高而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板书突出一个高字,配以简笔画,理清课文脉络。
咏华山课件 〈七〉
都说华山是“奇险天下第一山”,今天我就是来战胜它的。去别的山,叫登山;来华山,叫爬山,真正的爬山。华山的山峰上,不全是树木,有的只是光秃秃的花岗岩,平添几分巍峨。乘着“世界第一索道”太华索道上到西峰——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在峰顶往下望,望不到底,四周都是云海,只能隐隐看见几棵松树插在峭壁上。
如果问华山绝顶南峰上有什么吸引我的,自然是那“长空栈道”了。拴着绳索,踩着木板,脚底下就是万丈深渊。起初我身子紧贴石壁,手紧握铁链,不敢有一丝松懈。但我还是忍不住往下看,就是一块硕大的花岗岩,伴随着磅礴的气势。越往后,就越熟练,壮起胆子摆各种pose,有绳索拴着,怕什么呢?栈道的尽头,便是那大名鼎鼎的“思过崖”,令狐冲跟风清扬学“独孤九剑”的地方。
挑战了长空栈道,东峰的“鹞子翻身”是必须去闯一闯了。东峰,就是“华山论剑”的地方;鹞子翻身,就是华山“险中险”。“鹞子”指的就是我们这些游客了;“翻身”就是说从悬崖下去的过程中身体要不断地辗转反侧。同样是拴着绳子,现在只能踩着悬崖边的洞下去,一路只能凭感觉往下走。不过有了在栈道的经验,我也就不那么害怕了,一路走得还蛮顺畅。最后就走到了“下棋亭”,从亭子望去,远处都是层峦叠翠的山峰,四周还有些云雾缭绕着,处处都充满了仙气。
爬了华山,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武侠小说的写手都喜欢写华山,这么险的山峰,能够突出一个个侠士艺高人胆大。这里的风景虽然并没有黄山、张家界那种地方好,但毕竟也是以“险”为主,爬这样的山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享受自我挑战的过程。其实爬完之后发现,并没有那么难爬,现在已经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打败心魔,才能战胜难,勇攀高峰。
咏华山课件 〈八〉
暑假,妈妈带我和哥哥游览了中外闻名的西岳华山。
华山是五岳中最险峻的。自古常说华山一条路。幸好现在有了另外一条道,那就是索道。华山的索道真险,透过缆车的玻璃,入眼的就是万丈深渊。缆车的速度又快,经过平台的时候,绳索摩擦的声音吓得我腿脚发软。
大约过了20分钟,缆车到达了西峰。我们欣赏了莲花绝壁,这就是传说中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的山峰,华山跟我们江南的山特别的不同,光秃秃的,稀疏的点缀着些绿色,一座座白色花岗岩拨地而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步行游览了南峰落雁峰,观看了那令人赞叹的华山栈道,看着那些贴着峭壁在那仅供一个人走的小道上挑战的人,我觉得他们是真的勇士。
下山的路很窄,很多地方都是直直下去,我抓住两边的铁链,不慌不忙地走下去。穿过了苍龙岭,走过了天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的步伐了,我也是一个英雄。
咏华山课件 〈九〉
1、《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来处理课文中的“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尽量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2、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所以在处理文中的古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3、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展开想象,自己做动作读。既能增加情趣,也能调动气氛。
4、教学过程中,再放手一些会更好。如古诗的意思可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到,老师不用出答案。
咏华山课件 〈十〉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17个生字,会写“真、间、与、首”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教学难点:
读写绘结合的方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自己 真高 山间 云朵
2.复习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二、诗文对对碰
1.课文有些句子和古诗的'意思一样,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
3.这些的说明了华山的——高。
4.读好这句话:华山真高啊!
学习生字“真”
用真啊!说句子。体会感叹号的用法。
三、我也来描绘
1.华山怎么高呢?说一说。
2.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用图画画出来吗?再配上几个句子。
3.自由完成绘画。
4.展示并介绍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随机教学“间”
5.我们只是读文看插图就都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小寇准身临其境更有自己深刻地体验了。我们一起来跟着小寇准来吟诵这华山的高吧。
四、学写生字“与”“首”。
咏华山课件 〈十一〉
我也有幸再一次听了本年级组董老师的课。相比本学期初的那次公开课,董老师的进步非常大,对文本的把握和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咏华山》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接着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特点——高,再以具体描写展现这一特点。董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对华山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在对诗句的理解上,老师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再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诵、做动作等形式,既对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也加强了背诵的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本课的重点——理解和朗诵做的透彻到位。但是,对于华山“高”这一特点却强调不够。《咏华山》一诗没有一个高字,却句句体现华山之高!教师如隔纱观景,若隐若现,导致孩子最后总结部分,很少有孩子能够对华山之高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教材的把握应该突出重点,还应该把握核心。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方法培养的关键时期,董老师班上的孩子词汇量很丰富,让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这与老师平时的练习、积累是分不开的。董老师在理解“情不自禁”一词时,由孩子的实际感受出发,再回到文本,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个词语,方法巧妙,适合低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小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教会孩子说完整的话,不能一个词一个词的回答问题。课件上出示的词语应该清晰,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可以去掉拼音了。课堂上应该如何合理的利用余下的时间等等。相信,董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一定会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快成长起来。
咏华山课件 〈十二〉
《咏华山》把古诗《咏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我觉得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借助图和文本理解故事的含义,在第2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自然过渡到“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华山的高呢?”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第一次在读中感受华山的高时,我是这样说的,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了,很好,其实这个孩子只是把这段读顺了,并没有什么感情。而我说这句话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孩子的积极性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朗读的兴趣。第二次,仍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第三次,依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指名一个学生读时,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说的:“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多神气。”孩子激情的`火花被点燃了,读得越来越好。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时,我不仅仅是通过欣赏华山全景图来体现的,而后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绘画来体现的,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现在如果读不能体会就画出来吧”。“如果坐着不能表达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读吧!”孩子们激情飞扬,真正的画出、读出了华山的雄伟壮丽,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咏华山课件 〈十三〉
1. 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与诗不同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 能诗文对照,了解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古诗。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爬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
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
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
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
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咏华山课件 〈十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山路远远近近山腰间
艰难情不自禁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一)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自然段:
1、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咏华山课件 〈十五〉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情感目标:
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2.教学重点:
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3.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这样的高山,一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登高,所以在这方面学生的经验也许有所欠缺,无法想象登高时的感受。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华山的图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教学设计:
1.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2.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这里有个。
(1)教学“华”字
课件出示“华”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花换偏旁)
教师示范书写,提醒(下面的横画要写得长,这是一个多音字,另外一种读音读——在这里读——)
(2)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寇准)
4. 出示华山图:这就是华山。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是呀!怪不得课文中写道——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相机变红“高”“!”,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有针对性)
(2)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华山这么高,请你再来读一读!(评价朗读)
(3)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
(让小朋友自己去读,交流的时候让他们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
A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费了好大的力气,寇准和他的先生总算艰难地登上了山顶——边说边贴画(把寇准和他的先生贴在简笔画的山顶上)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山都到哪儿去了?(简笔画,画两座小山)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
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讲解: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白云都在自己的脚下,华山真的是太高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4)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这些就是蔻准
登上华山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5)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着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2.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也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你们想读吗?谁也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2)“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是呀!寇准看着眼前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首诗——《咏华山》
(课件上出示古诗的题目《咏华山》)
(4)再来读一读
(5)谁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指名读。
相机理解: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
(6)谁能不看书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自己练一练——指名背诵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就像你们这样大,你觉得怎么样?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与、齐、称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友情小提示: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4.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后生书空。
5.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咏华山课件 〈十六〉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赵红老师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赵老师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赵老师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赵老师还把板书内容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赵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赵老师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赵老师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赵老师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赵老师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一定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咏华山课件 〈十七〉
华山,被誉为中国五岳之中的奇绝,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地理位置异常优越,被赋予了无数世界自然和人文的珍宝。华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圣地,素有“天下名山”之誉。华山不仅有险峻的山峰,还富有历史文化意义,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和研究者。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感受华山的魅力,我们特制定了咏华山教学计划。
咏华山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华山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在此计划中,我们将带领学生走进华山,亲身感受那里独特的山岳风情,并了解华山的灿烂文化。
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前期的学习准备,通过图书、网络和影视资料,让学生先对华山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我们将特别强调华山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介绍华山的高峰、险峻的山脊、奇石、洞穴和瀑布等自然景观。我们还将介绍华山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著名景点,如“五峰十八盘”、“玉壶井”和“金锁关”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山的风景和文化,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学生们将亲身踏上华山,攀登山峰,感受那里独特的山岳气候和风光。在攀登的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欣赏到华山的各种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美景,如天险、绝壁和云海等。
在山顶,我们将参观岱宗坊、显圣宮和悬空寺等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建筑。学生们还将亲自体验华山的道教文化,参与道教的典礼和宗教活动。
为了加深对华山文化的了解,我们还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学生们将学习绘画华山山水,以表达对山的独特感受。我们还将选派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华山的景色为灵感写下动人的乐曲。学生们还将进行文字创作,以华山为主题写诗作文。我们将举办一次华山文化艺术展,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艺术创作成果。
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学生们将整理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感受,与同学互相交流分享。在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回顾了整个学习过程,还深化了对华山的认识和理解。
咏华山教学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将课堂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和认识华山的美丽和独特。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心态,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华山,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山峰,在咏华山教学计划中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芒。相信通过这个计划,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内心中留下一座永恒的华山,更将为华山的文化和历史贡献自己的努力与智慧。
咏华山课件 〈十八〉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
观《咏华山》教学有感
江苏省丹阳市师范学校陈惠芳
在苏教版首次阅读大赛上,江苏张建刚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咏华山》一文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和听者的高度赞赏。我听之观之,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特别让人信服的有两点:一是教者自然的教态平和的教风,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二是借助**理解词义,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信服之余,也认为此次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虚假的写字(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张老师在课尾安排的书写“与、齐”两个生字的教学,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认为他把低段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我则不以为然。纵观张老师第二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词;二是理解课文读好课文;三是学写“与、齐”。
有了张老师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我猜张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做了什么?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应该是学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这从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可以看出来)和读了书的(读好书,写好字是传统第一课时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那么学了生字新词的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生字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音、形、义”,本课共有生字七个,我们可以认定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彻底完成了其他五个生字(华、间、称、代、岁)的音形义的教学。可为什么独独留两个生字的书写在第二课时呢?教师是想体现低水平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还是如人们所说,低水平词汇的每一个课时都需要有写作环节?
我们知道生字的教学除了新授还有复习和巩固,按照张老师的课时安排,理应是在第一课时完成字词的书写任务的,而第二课时要体现写字教学的话,也应该是巩固式而非新授式的。如果像张老师如此的课时安排还需要在第二课时进行生字的新授,那么他在两课时的教学流程中,是无法完成这课书的真正教学的。由此可见,张老师此环节的安排是刻意而为,是想给评委和教者看看,他是非常重视低段的写字教学的!
二、零碎的分析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近的群山都在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前面几句话,描写了寇准和先生登山的过程和登上山顶的所见所感,本是一气呵成。
但在教者的教学过程中被隔离成这么几个片段(分别有教者的幻灯显示):“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除了蓝天,远近的群山都在脚下。”“远远近近的山”“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使一段整体的文字显得支离破碎。正因为教师零碎的分析,学生的朗读虽然读得不错,但却不是来自对于文本的真正理解,而是来自于老师的范读以及说话的语气等等。要不就不会出现后面进行诗句教学时,无水到渠成之感。
三、文本的忽视
此处文本的忽视是指教者在进行这课书的教学时,学生由始至终好象就没有打开过书,一直把头抬着看着大屏幕进行课文的学习。所以我们不得不问,学生不低头读书吗?还要不要捧起书来读书?
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都有这么一个经验,有些孩子虽然有时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让他捧起书来读时,却还会读得结结巴巴。由此可见对于文本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上,还需要我们教者尊重文本,时常让学生能捧起书来,真正读起书来。
咏华山课件 〈十九〉
本站原创21
刘颖听《咏华山》有感
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我有幸看了一段录像资料,是一年级下册《咏华山》的教学实况,看了之后,感触颇深,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老师的阅读很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如:“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一句,“远远近近”这个表示山多的词学生老是读不好,老师适时的示范,让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读得比较到位,进步很明显,老师适时表扬,更激发了学生读好书的兴趣。
我想,他之所以能把书读得这么入味,之前一定花了很多的功夫熟悉教材,将课文读了很多遍,就像大海,表面看似乎波澜不惊,海底深处却是汹涌澎湃。老师读书看似轻轻松松,殊不知背后凝结了多少努力的汗水!
不忘时时处处灌输读书的方法。一年级学生比较年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让学生在阅读时想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阅读课文。
这节课上,老师多次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如:“华山真高啊!”一句,华山究竟有多高?
学生并不知道。这时,老师适当地介绍,华山有两千多米高,再与同学现在所处的体育馆作比较,“体育馆高不高?”“高!
”“而华山却有150个体育馆那么高!”这样一比较,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他们就能较容易地体会华山的高,从面读好“华山真高啊!”这句话。
当学生一句话读得比较好时,老师这样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一定是带着想象读书的,真不错!其他小朋友也要像他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
”时时处处不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另外,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画图来理解课文,了解华山的高度,然后把课文读好。例如,当老师画远山时,问学生指点附近的山吗?
太阳该画哪儿呢?白云呢?山腰在**呢?
画一朵白云行吗?为什么呢?……通过与学生一起画图,再现课文内容,理解语言,阅读课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课堂评价语言丰富,具有激励性。学生每答对一次问题,读好一句话,老师都不忘及**价:“你真聪明!”“进步可真大!”“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
在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评价中,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注重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讲完生字后,老师请学生拿出习字本,这时,并没有急着让学生写,而是先摆姿势,看谁的姿势正确,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老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渊博的知识、灵活的应变机智,更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确定教法、学法……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挖掘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如何发挥好导学城市的作用,轻松驾驶课堂,将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
更多精彩的咏华山课件,欢迎继续浏览:咏华山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