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2025完璧归赵成语造句(分享六篇)

发表时间:2025-05-25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1

《完璧归赵》一课叙述了蔺相如面对秦国恃强凌弱,妄图夺取和氏璧的危机,凭借勇气和智谋,保护了国家的珍宝,留下一段千古佳话。课文通过对蔺相如三次与秦王正面交锋的场面描写,按“要回宝玉、誓与共存、派人潜送”的顺序叙述了完璧归赵的过程,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臣形象。由于课文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故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来层层领会文章的要旨,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投入。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对历史背景有清楚地认识。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

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

在学生汇报学习时,学生那高涨的情绪、你争我论的场面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讨论到“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用什么语气读蔺相如说的这句话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用从容镇定的语气才能骗过秦王;有的说要读得心平气和,不能着急;有的说读中透出些对和氏璧的遗憾的语气更能迷惑秦王……这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思考回答,而课堂要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思考,自主地探究、对话。师生在课堂上平等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体验交流、体验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合作的愉悦。

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蔺相如真的把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

这节课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层次清楚,学生的参与兴致和学习欲望高。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子有一定成效。大的问题还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抓得不够及时,错失了动态生成的处理时机。

例如:在讨论蔺相如怎样对秦王谎称宇4有瑕疵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很不错的发言没有抓住,而是只顾自己的教案上原设计好的内容了。有一个学生说了:一本正经地说,这个词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蔺相如要正经秦王才会信以为真,才会给他。但是我没抓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生成吧,动态生成是不可预料的,对动态生成的处理才是体现老师水平的地方,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学生思维动起来收获才会更深。在这里我有这样的感悟:在备课时不要把每个问题的预设写得很统一,甚至有时不要有答案,要给学生生成的机会和空间。对于出现的与教案上不同的情况时,要随时与本课的主线内容联系,引导学生更进一步。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2

【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归:归还,带回;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都城。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3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


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


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4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彼此成为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

(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七、作业

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6

战国时期,秦国强。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玉。

赵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宝玉骗到手,可是又怕秦国借口攻打赵国,只好派蔺(lìn)相如把宝玉送去。临别的时候,蔺相如说:“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

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了玉。秦王双手捧着宝玉,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上前几步,说:“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信以为真,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退后几步,靠着宫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坏了宝玉,急忙叫人取来地图,随手指点了十五座城。

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没有诚意,说:“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应当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宝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蔺相如回到住处,立即让随从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国。过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恼怒。后来他冷静一想,杀了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还会弄僵两国的关系,便下令放了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成语造句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完璧归赵、完好无损、信以为真、奇珍异宝、理直气壮”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蔺相如说的4句话。

3、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复述“完璧归赵”的过程。

4、抓住“理直气壮”,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智勇双全,以维护国家尊严为重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玉器图。师: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纯晶通透、毫无瑕斑的玉在人们心里当中是无价之宝。

2、在众多的玉器中,有一种扁圆形中间有个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为璧是玉的一种,所以它的下面有个“玉”字。(边说边板书)现在人们也用“璧”通称美玉。(出示:美玉)

3、今天课文中提到的这块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称它——“奇珍异宝”。(出示,齐读)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称呢?原来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玉,据传它在暗处会发光,冬暖夏凉,还能驱邪避虫。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传闻,可见和氏璧是块人人都想得到的——宝玉,所以当赵王得到和氏璧时欣喜若狂,把它当成赵国镇国之宝。围绕这块玉,发生了这么一件事——齐读:完璧归赵出示课题:完璧归赵

5、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齐读课题——

6、“完璧归赵”是中国历的一个典故,现在已成为成为成语。请大家看动画,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说说“完璧归赵”的意思。

(1)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完好无损)。问:主人公是谁?

(2)指导读好“蔺相如”的名字。(门里面不是佳,左边是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

二、整体读文,明确复述要求,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1、明确复述的要求。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了解这个典故,不仅要自己读懂,还要能将给别人听,这就叫复述。要复述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特点,抓住主人公蔺相如的言行,熟读、品味。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课文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轻声读一读,想想他是分别对谁说的?

2、交流,出示。指名读。“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我看您并不像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来。您要是逼我,我的头颅和宝玉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注意停顿符号)“和氏璧是奇珍异宝。在我动身以前,我们大王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诚心,也因当斋戒五天。五天以后,我再把宝玉奉上。”

3、男同学读对赵王说的话;女同学读对秦王说的话。

三、学习第一句,了解蔺相如到秦国去的原因。

1、我们先来看,临行前,蔺相如是这样对赵王说的,他说——(齐读句子)

2、因为赵王不放心,所以蔺相如先说——(生读),为了能让赵王真得放下心,又补充了一句——(生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秦王真心换城,我就——(生读),反过来如果秦王不是真心换成,我就——(生读)。(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3、这是蔺相如在临行前对赵王的——(诺言,,保证)

四、学习后三句话,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

1、就这样蔺相如肩负着保护着镇国之宝和氏璧的重任来到秦国,按照约定献上宝玉。(板书:献)

2、小组一齐读读蔺相如对秦王说得三句话,联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现,说说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小组交流)

3、学习第一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1)一个字都不提起,这就是——(板书:绝口不提)

(2)玉并没有瑕斑,这是蔺相如在找借口骗回宝玉。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玉还给了蔺相如。板书:信以为真

(3)要让秦王信以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试着练一练。

4、学习第二句,抓住“理直气壮”体会蔺相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勇敢)

(1)指名读句。

(2)再读,读好感叹号。

(3)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出示:理直气壮地说)

(4)“理直气壮”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确、充分,因而说话气势很盛。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来就是赵国的镇国之宝。)

(5)(引读)道理全在蔺相如这边,理亏的是秦王,所以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前半句)

(6)自己读读,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板书:理直气壮)

(7)刚才蔺相如已经用了一个巧妙的借口要回了宝玉,宝玉既然已经在手,他为什么不走,还要紧接着说(齐读后半句)这是要摔玉啊!(板书:摔)为什么?“骗”字用得好吗?(要)

(8)如果秦王继续逼他,派侍卫冲上去抢,我们相信蔺相如真的会把自己的——(这句话很长,老师来帮帮你们,注意停顿符号。)

(9)还记得临行前蔺相如曾对赵王许下若言吗,他说—(齐读临行前的话)

(10)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他一定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的利益。

(11)为了保住镇国之宝和氏璧,蔺相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见他——(引读句子)(你们看上去是要摔玉,实际上是要护玉。板书:护)

(12)这个场面太震撼人心了,所以在复述时,加上动作,一定要讲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

(13)自由复述,指名复述。

5、学习第三句话,抓住“斋戒”,体会缓兵之计。(机智)过渡: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这样的气势,镇住了秦王。

⑴秦王爱玉心切,他怕蔺相如摔坏宝玉,于是——(板书:随手指点)

⑵指名读句。

⑶交流。

⑷引读。

五、借助板书,复述故事。

1、复述课文,深化感悟。

蔺相如就是这样在秦国的大殿上,为了保护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他抓住秦王爱玉心切的心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秦王斗智斗勇,从而将赵国的镇国之宝——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现在你就是当时跟随蔺相如一同前往秦国的随从,请你把在大殿上看见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告诉赵国的人听。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说说看,注意把蔺相如怎么做、怎么说得讲清楚。

2、填空:当蔺相如来到秦国献上和氏璧之后,发现秦王——,知道他没有换城的诚意,就找了借口对秦王说——,秦王——,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巧妙地要回宝玉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他的气势镇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得摔坏宝玉,就——,这让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无换城的诚意,于是他又借口说——。秦王同意了,蔺相如立即叫随从——,从而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了赵国)。

3、听了随从讲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蔺相如真了不起,是他保住了我们的镇国之宝。)

4、同桌两人再配合着练练,一个讲故事,另一个像老师刚才那样发表一下自己听了故事后的感想。

5、蔺相如在秦国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强暴,誓死保护镇国之宝和氏璧,这种以维护国家尊严为荣的民族气节至今传为美谈!而“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至今。回去以后,让我们把这个的典故讲给更多人听吧!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完好无损

派人送玉 送 恼羞成怒

要王斋戒 只好同意秦

相理直气壮 (摔) 护随手指点

借口瑕疵 要信以为真 王

如献 绝口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