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书网

常香玉读后感(系列十三篇)

发表时间:2025-04-25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香玉剧社号》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香玉读后感 篇1

当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全体演职员到各地演出,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赚钱?不,只是为了买一架战斗机,捐献给祖国。

当常香玉听到我军某高地遭受美军丧心病狂的袭击,悲愤难眠,毫不犹豫地拿出多年的积蓄和卖掉自己的房子和剧社仅有的'一辆大卡车,虽然经济上遇到了困难,但都被常香玉一一克服了,包括自己不满十岁的孩子送到了保育院,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当来到各地表演时,路途遥远,但常香玉都克服了,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从不搞点儿特殊。

当别人劝她别捐飞机,就捐坦克或几门大炮好了,可常香玉不仅明确反对,还耐心地说服了他。

最后,各地观众都热烈欢迎他们和支持他们,观众们出票几倍或几十倍来去支持他们的义举,一位华侨捐献了一块金表,金表拿去拍卖,他们买了又捐,捐了又买,反复多次,钱已经超过飞机的价钱了。然后就把钱寄到了抗美援朝总会那里,题名为“香玉剧社号”

常香玉的爱国情怀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和让人感动,我们的国家就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热情!

常香玉读后感 篇2

在这学期学的众多课文中,我最喜欢的便是《香玉剧社号》这篇文章,我被常香玉那颗火热的爱心所感动。

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中国可以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由于军事设备落后,许多战士壮烈牺牲,所以常香玉下定决心要捐一架战斗机。为此,常香玉卖了房卖了车,还把三个不满十岁的孩子送到了保育院。随后,她带领社团日夜兼程,赶到了一个又一个城市,一丝不苟地扮相演出。经过不懈地努力,最后,她如愿以偿为国家捐献了一架战斗机,并以“香玉剧社号”命名。

学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震撼了:在那时,一架飞机就要十五亿元。对于常香玉她们来说,这相当于天文数字,谈何容易啊!可她们没有退缩,她这颗炙热的爱心,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看到电视上有一个小女孩,家境贫寒,连学都上不起,便提意给她捐款。爸爸妈妈说说干就干,从包里拿出二百元放进了信封里。而我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坐在一旁看我的'电视。爸爸在一旁提醒我:“童童,把你的零花钱拿来二十出来,一起捐了吧!”我把嘴一撅,连声拒绝。“那这样,十元?”“不要!”“好吧,好吧,那五元吧?”我把脸一扭:“没零钱!”

最后,爸爸妈妈实在说服不了我,只好作罢。用零花钱捐款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仅仅二十元钱,我就难以接受,而常香玉,背负的是十五亿!我的脸有点发烧,泛出了红晕,心也在思考。

以后,我再也不做小气鬼了,我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爱心!

常香玉读后感 篇3

无常,世事无常,人鬼无常。“鬼而人,理而情”,无常也,乃勾魂使者。勾魂之事,行于暗道,毫不虚伪。

无常是一个有人情味的鬼,一次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在死去的儿子旁哭得十分悲伤,便决定让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自己却被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板,这些原本都是虚幻之中的人物与事情,竟让人悲凉的心被慰藉。

无常让我觉得世事无常,前一秒还是欢离,而后一秒却又变成了永别,每一天改革的世界,每一天退化的幸福。“规章”写着公正,“公仆”想着私欲,最恐怖的不是无尽蔓延的黑暗,而是藏在光明之中的黑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怎能变成食人血肉的“鬼吏”。伪善的小鬼借着“好事多为”,借口为坏。大鬼自然而然地披着光明的衣冠,以权力驱使私欲的完成。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地加进几句对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了当时鲁迅先生悲凉的心些许安慰,文章也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虚假的世界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文中对黑暗的讽刺写出了鲁迅先生对黑暗显示的无奈与失望。鲁迅先生还把现在的想法和小时候的想法进行比较,从侧面写出了世人庸俗的一面,在文章的末尾也写出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的“鬼神之事”的鄙夷与不屑一顾。

鲁迅先生不仅仅只是一个作家,他也是一个战士,与旧时黑暗,封建的社会战斗的战士,正如毛主席所说:“鲁迅用他的笔战斗了一生”。

常香玉读后感 篇4

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 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晓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 ”便满足,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腐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作家刘晓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红颜知己脂砚斋。

常香玉读后感 篇5

早已习惯了在午后翻开《朝花夕拾》这本小册子,每个下午由先生的文章陪伴都觉得充实了许多。这天照例要读先生的一篇文章,按照顺序,当时到了《无常》了吧。

这篇文章很好了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会》,描述的是迎神赛会那天出巡的神!而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欢的当时白无常了。先生用了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白无常:“他不但活动而诙谐,但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慨。”这是怎样一个的可爱的主角呵。

先生本文突出描述了白无常。在先生的记忆中,除了装扮不甚吓人之外,无常还是个颇具有人情味的鬼,在戏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先生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故在文中也可看到先生写道: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在阴间!这是怎样的一种戏谑的讽刺!但是也显示了先生对黑暗的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最后一段先生判的却是更妙,有人说,无常是生人走阴,故有些人情味,而现下那些会走阴的却是生人。这其中的奥妙,难言之矣。我们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常香玉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路玉婷:奔跑女孩》。

她的妈妈生了重病,路玉婷为了她东奔西走,同学们和爱心人士都要资助她,可她却说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自己不能接受。路玉婷帮妈妈送标、买药、买菜、煮饭……可是却从不喊累和苦。路玉婷每天都利用午饭和午休时间赶去给客户送票,途中她都带着书本,她认为一分一秒都很重要。

路玉婷真孝顺啊!路玉婷真坚强啊!感动的'泪水湿了我的眼眶。记得有一次,我想让妈妈表扬我,把我自己的袜子给洗干净了。洗完后,看着那干干净净的袜子,心里美滋滋的。我十分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把我的袜子洗干净了!我乖吗?”“嗯,子茵你好乖喔。”妈妈笑眯眯地说。可我听到了妈妈有一丝疲惫。果不其然,妈妈躺到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妈妈那憔悴的样子,我坐到妈妈的身后,轻轻地帮妈妈捶捶背。相比路玉婷来说,我做的事情真是一些太小的小事了,可是还得到了妈妈的表扬。

我们的生活比路玉婷要优越许多,所以我们要更加地孝顺父母,遵师爱友,认真学习,不虚度光阴。

常香玉读后感 篇7

言语,脉脉深情,语文的魄力,莫过于将现实与浪漫结合罢了。也许这不只是魄力,更是魅力,沉醉之中。

语文,涉及的很广,遇见的机会自然也很多。阅读,朗诵也许真的无处不在。记忆犹新的便是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真是如此?应该便是。曾经的语文学习,只局限于书本、考试,梅逐步让我们接近生活,也会有闲情逸致在某个阳光明媚抑或是细雨斜斜的午后,读读散文,解解名家,放松甚好,更是潜移默化中熏陶着自己,逐步迈进那个理想型——语文人。

我觉得,这三个字真是恰好,一见倾心。但真要炼成如那般神圣,怕是难以一时之成。就拿本次公开课《青城山下忆大千》来说,课前各自的努力,用心预习与准备,为的是一展修炼两个月的成果;学生的备课,不仅对他们是挑战,对我们更是动力,希望他们完美表现,又在心中暗下决心,下次也要一展雄姿。勤奋,团结是我们修炼的第一步,我不知这是否能概括,但,能懂些许吧。

即使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努力潜心地钻研,定会懂的。就如那名声显赫的.大千,随性率真,永不妥协,这便是我心中的那个样子了。

自然那么浪漫,浪得过海枯石烂的誓言,漫得过风花雪月的容颜,那何必再低头呢?语文懂自然,语文人一定懂浪漫,他们会把时光的飞逝当成岁月的礼赞,会将远去的惆怅化作挥袖的洒脱,会把暴雨视作星辰的潸然泪下,会把骄阳看成天空的热血激情,会体会自然的喜怒,会欣赏渐变色的人生。我想能变成那样,离语文很近了,离语文人也不远了。

一生总有完不成的事,有憾,有望,或许,学语文便是我们用一生也无法完成的了,但我们永不妥协的学着。不必遗憾呀,至少那“竹杖芒鞋青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闪烁,让我圆满,让我沉醉……

常香玉读后感 篇8

人人都会喜欢玉,我也不例外,因为玉有着透明的纹理和温润的质地,十分漂亮。但我看的这篇故事却让我知道了玉还有这宁折不屈的'品性。

台儿庄战役时,一位军官把祖传的一块玉交给苏老先生保管,以免打仗时落入日军手中。

战役结束后,军官迟迟未来取玉,苏老先生认为军官已死,就把玉埋在了地下。几年后,一伙土匪要苏老先生交出玉,他不肯,后来被活活打死,玉仍无恙。转眼到了动荡年代,造反派要书老先生的儿子交出玉,他没有同意,结果被打死。十几年后,苏老先生的孙子做生意赔了本,欠下巨债,但也没有把玉卖掉。后来,军官知道了,就来到苏家,想把玉留下,可是遭到了拒绝,他只好含泪取走了玉。

读了这篇苏家三代守玉的故事,我被他们所感动,他们就为了一句诺言,死了苏家两代人,一直到把玉完璧归赵。我十分敬佩苏家,因为他们很守诚信,答因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办到。

诚信是生命之本,做人一定要信守诺言,人如果失去了信用,那就失去了一切。

常香玉读后感 篇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宝玉和众人结社赋诗,恣意畅快;黛玉葬花,凄美缠绵;湘云醉卧芍药丛,娇憨烂漫……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亡盛衰,向我们揭露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可悲可叹。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林黛玉了。

她是那么的有才华,能写出像“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引人深思的诗,也能写出像“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样优美的诗。但是,我不禁想,为什么她的诗写得都略带忧郁呢?后来,我就想明白了;我们要理解她的诗,先要理解她的人。林家虽是世代书香人家,但已没落,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加上黛玉的父母双亡,她只能寄住在贾府中。而且她还患有各种虚症,在这种情况下,她怎能不愁呢?

但她又是那么秀美,曹雪芹曾说她“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或许有些人说她小性儿,爱哭,爱闹别扭,但其实这只是她极强自尊心的体现。其实,她是很善良,体贴的。对她的“情敌”薛宝钗,她从刚开始的讽刺,嫉妒到后来的以诚相待,倾吐心结再到最后的“待宝钗竟比别人强十分”;再如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原来,林黛玉的细腻心思都在字里行间藏着呢!初读林黛玉,只知她爱耍小性儿,爱闹脾气;再读林黛玉,才知她温柔体贴,妩媚动人。

红楼梦虽然以悲剧结尾,但仍余意缠绵,余音袅袅。诗意贯穿着整一部小说,让这本小说变得朗朗上口,给它平添了一种诗韵的魅力。书中的道理可以用黛玉和宝钗的两句话来概括:红楼一梦,有情未必成眷属。红楼一梦,志趣不同终分离。

常香玉读后感 篇10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有《再被狐狸骗一次》、《时代广场的蟋蟀》、《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其中,《红楼梦》

我比较喜欢。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他花了十年终于创作出《红楼梦》这本巨著。这本书以封建社会贾府的

兴衰为重要线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主要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

书中有贾宝玉的待人单纯,林黛玉的.忧郁,薛宝钗的大方,王熙凤的心狠手辣。总之,文中人物很多,但都有不同的性格。这让《红楼梦》变得很有趣。

刘姥姥游大观园是《红楼梦》的著名片段,也是书中一个重要情节。此时,正是贾府最兴旺的时候,刘姥姥像小丑一样逗得大家不禁哈哈笑。同时,刘姥姥也十分幽默,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等。

文中林黛玉一开始十分嫉妒薛宝钗,但后来便慢慢开始敬佩薛宝钗。因为有一次,林黛玉说错了话,被薛宝钗私下“教训”了一顿,这“教训”反而让林黛玉觉得薛宝钗厚道有德。在林黛玉生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连门都不能出,只能在屋子里养病,薛宝钗竟然来林黛玉,一个大家闺秀。在偌大的贾府中,除了贾宝玉,一个可以让她相信的人也没有。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当晚焚毁诗稿,吐血身亡。

薛宝钗,一位看似老实,却在贾府中学会了圆滑。平日里不怎么说话,善于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众生。”这句话讲述了王熙凤的下场。王熙凤是一个圆滑、见风使舵的人。是她用“调包计”使贾宝玉、林黛玉以及薛宝钗三人的婚姻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看完了这本书,我仿佛看了一场电影。这场电影让我为林黛玉、贾宝亮以及薛宝钗感到惋惜。也使我为当年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等而感到愤怒。

常香玉读后感 篇11

玉,有透明的纹理,温润的质地,也有宁折不屈的品性。古人云:玉,有五德。这是一个关于玉的诚实守信的故事。

台儿庄战役那年,一位军官把一块祖传玉玺——无价之宝朱元璋印,交给苏老先生代为保存,以免打仗时落入日军之手,并说:“生,我来取玉;死,玉归您。”苏老接过玉,深感责任重大,许诺说:“你放心打仗去吧,人在玉在,人不在玉也要在。你的玉,等你来取。”

大战结束后,军官未来取玉。苏老以为军官已战死,就把玉深深地埋在地下。几年后,苏老先生病死了。临死前,他让自己的儿子把玉放到更深的土中不要动那块玉。可是,一年后,几个山贼让苏老先生的`儿子交出那块玉,可他却摇了摇头最终被山贼活活烧死。后来军官去苏老先生的家中取玉,得知了这件事,执意要把玉送给苏老先生的孙子。可老人的孙子却还是不要,最终军官含泪拿着玉走出了苏家。

我敬佩老人和老人的儿子和孙子的诚实守信精神,并敬佩老人与老人的儿子的守玉精神。

常香玉读后感 篇12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我在读完《香玉》时候的感慨。我感叹为什么神与人之间美好的爱情总是得不到上天的怜悯和眷顾。

黄生与牡丹花神香玉相恋,又对耐冬花神绛雪纠缠不休。最初黄生对香玉可谓生死相许,爱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因而也打动了香玉,可当香玉离去,绛雪到来时,他对香玉的思念抵不过眼前的诱惑,失心了。当香玉回来时,他居然还想着绛雪来红袖添香,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呢?

与黄生其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个花神。(ZJAN56.coM 赵老师教案网)

香玉热烈多情:“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绛姐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但相怜爱,和好也有日耳。”“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

绛雪的善解人意:“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

二女子均为我们诠释了何为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求自己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讨人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情,凡事包容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就连花神都可以做到,更何况我们人呢,说黄生是痴情之人,我实不敢苟同。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黄生一样见一个,喜欢一个,也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例如,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都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典范。

如果上天让爱情存在,那么为什么还要计较它是什么样的爱。倘若两个人真的相爱,上天又是如此的铁石心肠。《香玉》再一次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可贵,让我再一次相信了爱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常香玉读后感 篇13

谈及中国,每个人所想到的都不一样。有人想到了宏伟的长城,有人想到了华丽的绸缎,有人想到了甘醇的茗茶……而我想到的,是墨意的山水与灵动生机的自然万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给予了我们对自然特殊的情感,创造了我们独有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华灵魂的底色,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能将它从我们的生活中移除。

真正的中国式生活,应该是无比悠哉、雅致的:宁静民居的清晨总是在鸟儿活跃的啼唱中开始,无论是窗前阳台或是路边的老瓷砖总有生机勃勃的绿景植物,闲谈的百姓桌前总有一壶温热的甘茶。他们向往的不是喧闹的繁华,而是青山绿水共为邻的那一份宁静;他们喜爱的不是绚彩的名贵花种,而是代表着我们内在信仰的简单植物;他们需要的不是酒肉奢华,而是能令其心思的苦与甘。这,便是真正的中国。我们不为尘世糜烂的物质生活所倾倒,不为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而我们中华的不屈的气节亦从此而出。我们的淡薄、我们的洒脱、我们的恍世孤傲,正是那包容万物的自然所给予我们的民族气质,一种超凡的领悟与安然。

那份与自然相依的敬仰,是我们美好生活的源头,亦是人类生命的原点。可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不少年轻人逐渐在奢华的物欲享受中迷失。不论是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孩,还是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官场之争,背后映出的都是满满的可悲。仅仅是因为那令人发昏的金银碎响、那虚伪的奉承,他们抛弃了生活应有的简单雅致,抛弃了生活最初的自然,却也被那份宁静洒脱永远的拒之门外,在喧嚣的黑夜中独自忍受煎熬,无法安然入睡。

倘若我们放弃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信仰,我们必将在浑浊的.物流中迷失。回归于自然,以一颗简单、纯真的心去面对生活,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需要重新学习的。尝试着在书桌前摆放一盆绿色植株,在休闲之于欣赏一首小诗,或是选择步行于荫荫小道而非乘坐冰冷钢板之躯的汽车。这无不存在于简单的生活中,却能令我们在快节奏的竞争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闲适。没有任何东西将我们限制于繁忙的城市里,我们完全有选择在怡人的秀丽山水里度过我们的假日。在依旧纯净的天地之间攀登、戏水,观赏君子莲、正气竹,不让自己被无边的物质吞噬。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命之美。

也许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只要我们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便能得到答案。因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依赖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它是我们平和生命的根本,是我们美好生活的真正源头。中国的形象是怎样的?是墨意山水中一抹傲然洒脱的身影,是湖边的甘醇的香茶,又或是青青松竹前的遗世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