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著作读后感(收藏十四篇)
发表时间:2025-04-05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14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也许同韩博士以前研究文学有关,虽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但文字和叙述并不枯燥;也许同韩教授还从事教学有关,虽然也引经据典,但学究的书斋气也不很重。孔庆东教授把韩毓海的这本书与摩罗的《中国站起来》放在一起不是没有道理。我在摩罗《中国站起来》一书的封底有一段话,其中写道:“中国5000年历史应该重新书写,摩罗先生的《中国站起来》走出了第一步。”事实上,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的确也是重新书写中国历史这一努力的成果。从时间上说,摩罗的书出版早一点,韩的书晚一点,算是我没说错。
重新书写历史,并不是说又发现多少新的史料,也不是说以前的历史都是故意搞错,从而被隐瞒了真相。历史的事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实际上都一直存在,我们今天并没有比过去的人们掌握更多的历史素材。重新书写历史的关键是我们的立场,是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是我们评价历史的基础理论思想体系和价值倾向。之所以把摩罗的书和韩毓海的书放在一起,是因为摩罗告诉人们,一百年来,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出现了严重偏差,这种偏差不改变,对历史、对现实的结论就容易错误,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就很难发挥积极的意义。而韩毓海的书,不是像摩罗先生一样力图纠正这种偏差,而是已经抛弃了以前形成的定见,索性自己找了一个新角度,重新解读已经发生的历史,从而得出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并不完全一样的结论。
书的副标题是“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先说说副标题里的“1500年以来”。这个“1500年”不是指由今天倒推1500年,而是指西元1500年,换句话说,这个“1500年”就是人们常说的西元1500年以后西方崛起的500年历史,大致就是哥伦布航海以后到今天的历史。与自然界相比,人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当我们说恐龙称霸地球后是人类主宰世界,人类百万年的历史就这样用一个词概括了。与个体生命相比,人类的历史又是很漫长的。“恐龙时代”四个字包含了大约一亿年,其中又分成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等历史分期。人类历史也一样,为了方便了解历史,人们也把漫长的人类历史分为各种阶段。例如,中国历史以朝代来做分期,这是一种相对客观的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来分期的方式。还有把人类历史分为现代、近代、中世纪、古代、远古等,这种方式包含了对于每个分期概念的人为解释,例如,现代与近代究竟是时间上的差别还是本质上的差别?显然,每一种历史分期都有不同的理论依据。用西元1500年来划分历史,也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方法。这个历史分期法首先由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它的依据很简单:西元1500年前,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大致都在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各自生活发展,即便有来往,来往的程度也很有限;西元1500后,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们来往和联系日益频繁,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终于形成。因此,不管韩毓海这本书是否借鉴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分期观念,至少在历史时间表上,是与之一致的。
我在以前探讨郑和下西洋的文章里,提到过以西元1500年来划分历史,在它之前,是最伟大的郑和航海,它彷佛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它之后,是以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等一批西方航海家的探险历史,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为什么要说以西元1500年来划分历史的方法?因为,这个历史分期法很简单,人类历史只是在这里一分为二,它与其他的历史分期不同,因而也会得出与其他历史分期不同的结论。例如,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历史分期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也称为历史进步论,这种分期的主观性比现代、近代的分期法更强。韩毓海的书分为上篇和下篇,分别讲述明朝和清朝的兴亡。由此我们要讲到副标题中的“中国与世界”。
按照历史进步论,明朝属于封建社会,与之对应的欧洲属于资本主义早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群各有归类,清朝也类似。在历史进步论的预定理论框架下,明朝与欧洲的关系,已经不言而喻地摆明了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位置。但是,韩毓海的书没有按照历史进步论的既定观念将历史事先归类,而是用西元1500年前后“隔绝的世界”与“整体的世界”这样的分期法来看待明朝与欧洲与世界,因此,韩毓海较大限度地摆脱了历史进步论业已形成的固有观念。由此,我们在他的书中发现,明朝与欧洲相比,并不是像历史进步论描述的那样,一个是落后的封建社会,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反而,在一种平等和系统的状态下,我们看到了明朝的文明与先进,欧洲的落后与野蛮;但同样也在平等比较之中,看到了两者日后发展命运不同的原因。而这种原因的探究和发掘,在历史进步论中是很难客观完成的。比方说,用历史进步论解读清朝灭亡很简单——因为清朝是封建社会,比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落后,所以它必定灭亡。这种解读等于是用历史进步论的结论代替了真正的原因探究,它并不能给我们提供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我所说的“重新书写历史”。五四以后的100年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深受西方学术理论的影响,把西方一些并不成熟的学术理论当作我们的金科玉律。对于历史来说,我们抛弃了司马迁、司马光等先辈形成的中国历史学术传统,完全接受了西方的历史学术思想。事实上,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西元1500年简单分期的观点也算是西方学术观念,但是,这个分期法有明显的好处:一是它与中国历史上以历史事件的自然发生时间来分期很接近,只不过从中国扩展到了世界;二是它抛弃了欧洲中心论。历史进步论之所以能够把历史分为一个个台阶,实际上它是对欧洲历史的总结归纳,并不适合欧洲之外的其他社会。然而,由于欧洲的武力强大,欧洲文化伴随着武力输出,使得欧洲的一切标准成为了全世界的标准,由此形成了欧洲中心论。其中,历史进步论就是欧洲中心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用从欧洲历史得出的结论,强行套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历史头上,就好比用非洲羚羊的生存规律来解释澳大利亚袋鼠的生活形态,往往只能导致错误百出的结论。
因此,摆脱欧洲中心论,是本书最值得称赞的一点。据我所见,在中国国内以最大的努力摆脱欧洲中心论来讲述中国历史的,并不多见,或者说很少见。除了某些很少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老学究,在同龄人中,韩毓海的新书到目前为止无疑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本。韩毓海比老学究的长处在于,他并没有拘于中国自身,而是以世界的眼光,在一个整体中,重新看待被歪曲了100年的中国历史。与之相比,更多讲述历史的中国人,首先应该做摩罗的学生,学习如何才能摆脱欧洲中心论,学习如何摆脱自己的思想被西方思想控制,才有可能达到韩毓海的境界。如果说摩罗提供了一种正常思想方法的途径,那么,韩毓海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先走了一步。然而,历史浩瀚,摆脱欧洲中心论重写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无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韩毓海也只走出了一小步,但它是令人欣喜的一小步。
该书的编辑向我介绍这本书时说,韩毓海的新书是同我的一些观点的挑战、叫板,其实这位责任编辑说的不太对。在抛弃欧洲中心论的大方向上,韩毓海与我是一致的。在抛弃欧洲中心论重写历史的努力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才是重要的。因为,抛弃欧洲中心论等于抛弃了一百年来一大批既定的观念和结论,要重新审视历史、得出结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说抛弃了欧洲中心论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正确。因此,韩毓海的书对于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鞭策。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2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3
暑假里,我阅读了《历史典故》这本书,这本书由一个个历史小故事组成,令我映象最深的是《后羿射日之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杨》,初看这个题目,我以为是后羿怎样射日,其实不然,故事讲……
古代神射手后羿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功夫,他的射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夏王想亲眼见证一下他的绝技,就请他到皇宫后面的花园,叫人拿来了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让这个表演更有意思,定下了一个赏罚规则:如果你射中的话我就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我就削减你一千户封底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面色凝重的`走到离靶心一百步的地方,脚步不是一般的沉重。然后,后羿拿出一支箭放在弓弦上。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的后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颤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最终后羿下定决心松开了弦,“啪”的一声,箭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距离。后羿的脸“刷”的一下变白了,接着又连射了几箭,偏的更加离谱。
最后后羿收好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的走了。
这个故事我反复读了几遍,从中我知道了一些道理,后羿平日射箭,是在有一颗平常心之下射箭,水平自然发挥正常,可是如果靶奖罚看的太重,他的心情就无法静下心来。只赢得起、输不起这是很多人心里想的。
应该从后羿身上吸取经验,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4
说实话,那本书我并没有完全理解,有些字词都会不理解,但我不喜欢在读一个故事中停顿,然后去找难题,我觉得这样会打断我的思路把前面的故事都忘掉。
有些同学说,《中国历史故事》就像一杯淡淡的白开水,没有什么闪亮之处,但我觉得并非如此。每一篇小小的故事都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读故事的时候我就可以自我陶醉在其中,想象当时的画面,想象那些人的说话的语气,总感觉的读这本书就像在看电影,甚至比看电影更有趣,因为读这本书还可以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读这样的一本书,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让我着迷了,就在昨天,我在看书,妈妈说:“题目不会做啊?”我就大声说:“别吵,我在看书!”其实有时候我也挺暴力的,虽然知道这是不对的行为。我确实有些怪,别人如果爱看书都是显得很安静,好像听不见别人说的话,陶醉进去了,可我却在看书的时候显得特别烦躁,特别不喜欢在看书的时候打扰我。我妈妈知道我在看书,也就应了一句:“哦哦。”一篇看完之后我又忍不住去看另一篇,有一次居然把一个时期快看完了,谁叫我看得慢,我都是一字字在心里读过来的,看完一个时期已经很厉害了。
其实我更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条大河,一会平静,一会儿波涛汹涌,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读这本书让我很舒服。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5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6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冲着书名来的。最近有点喜欢看明清历史、近代史,不太久远的历史,大环境变化相对较少能对现在又一定的知道意义。读了本书发现与刚开始的预想有偏差,但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思考,值得认可。
本书主要从商业金融、国家组织模式及执行力和国际大环境三个方面解读了明清、近代中国的个个历史节点。本书作者认为从张居正开始施行“一鞭法”开始确立了国家 经济中的银本位,促进了经济的局部繁荣。但是失去的国家金融信誉,使得国家经济摆脱控制。而同时期西方大量的银输入加剧的明王朝的经济崩溃,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明清时期被大多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萌芽时期,被帝国主义等外来势力打压、扼杀在摇篮中。单从经济角度上讲西方资产阶级与当时中国的自由经济(不受控制的民间资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期中国的资本在晋商等处,以商途转运盈利。富裕的资金也不能用于政治、军事投资,是有资本封顶之嫌。而西方由于历史背景,其富裕资本常用于战争、宗教等投资也间接的推动了历史,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为之后的`资本扩张、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清朝延续了明朝经济制度的极弱,但是被低下的国家组织能力送进了坟墓。“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观点是点睛之笔,道出了近代中国积弱的病灶。
本书从这三个方面解读了近代积弱的原因及新中国在这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对中国未来的一些思考。
感觉从经济方面解读历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朝代更替,日月变幻在背后都隐藏着这条金融的线。
初读本书有一点读政治教科书的感觉,遇到不少上学时候不懂含义的名词。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7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
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
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
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8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就有我最爱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说:智勇双全的赵云、侠肝义胆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仁慈的刘备、冰雪聪明的诸葛亮等等。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没有张飞的鲁莽,没有关羽的大意。在赵云英勇救阿斗的场景中,更是惊心动魄。看着赵云的奋不顾身,仿佛就是现代的舍己为人。赵子龙就像一棵坚强、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杨树。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刘备了。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可我还是不喜欢他。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仁慈,让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荆州时,庞统劝他夺荆州,可他却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迟迟不肯下手。认为需要一个台阶上。就这样庞统给了他这个台阶,用性命为他换来了这个台阶。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大摆空城阵,吓跑了司马懿近二十万的大军,真让我敬佩。
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三国演义》,这真的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9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套具有历史特色的书,讲述的是古代历史发生的大事,许多故事耳熟能详。
《上下五千年》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炎帝,黄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刘邦项羽,到三国,最后到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
在这262个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欢其中的王允计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恶霸,他乱砍乱杀,还抢夺百姓们的钱粮。那些被他杀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抢夺来的粮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边有一个干儿子,他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就是吕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吕布,做他的保镖,大臣们看吕布在身边,没有机会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却想到了一个计谋,虽然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吕布,吕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过去,吕布十分气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见时机成熟,王允提出了杀董卓的计谋,吕布决定跟王允一起干,董卓进长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车,吕布举起长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兴高采烈,把自己的钱拿去买大鱼大肉,庆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鞠躬尽瘁,有勇有谋的人,他还是个十传百,百传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赞美了古代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看看这本书吧,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令你回味无穷。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10
在我们初中学语文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强调,史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通史,即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另一类叫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这段话被我奉为真理,为此形成了我基本的历史观。直到我看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在书中描绘了以万历在他的即为的第十五年为起点描绘了万历、张居正(虽然张首辅已经驾鹤西游5年有余了)、申时行、戚继光和海瑞在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变化,描绘了一幅帝国黄昏的众生相。如果说以往的史书都是宏观历史的化,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叫微观历史了。
在万历十五年年发生了以下事件。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一切吧。事件一:戚继光死了。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的国运。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事件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工,我认为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完此书我不经想,假如戚继光多活几年,能和孙承宗并肩剿灭大明的内忧外患吗?如果海瑞多活几年,那么一个清廉的偶像,一个顽固的斗士依旧会同官场上的黑战斗到底,大明还会死鱼内忧外患的国库空虚吗?假如万历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么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会迅速发展,中国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吗?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我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帝国由盛及衰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便注定了历史的滚滚洪流。
历史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进程,好的积累就能及盛,反之则衰。结合我们工作,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基础数据,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发生的设备类型,部件类型,发生的条件等等运行人员能分析出缺陷是怎么来的,而检修人员能研究出缺陷应该怎么送走,通过一点一点的数据积累,那么我们的缺陷率肯定会降低,缺陷消除率也会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当然说比做来得容易。企业的兴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样,匹夫有责!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11
我利用了秋假的时间看了一套记载中国历史的书,这就是共14本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书,这套书主要写了中国从夏朝到清朝的精彩历史故事,这套书使得我爱不释手,因此我津津有味地一口气读完了。
书中有许多我熟悉的故事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张骞出使西域”、“班超联络各国”、“郑和下西洋”,也学习了不少原来不知道的知识。郑和下西洋原本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区分东汉与西汉……这些让我明白了不少历史典故。
但这套书也写了中国人在清朝的时候忍受的屈辱。每次看到中国被战败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我都情不自禁为祖国捏一把汗;当祖国快要成功时,我会欣喜若狂,却又由于某个原因又失败了,我又十分沮丧;最后终于成功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才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我认为虽然现在祖国已经比较强大了,但是我依然会想起“圆明园毁灭”的`耻辱,回忆起“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要让这些惨痛的记忆刻入我们新一代的心中。警告年轻的一代人别只顾享受先人留下的财富,而应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下,不然历史上的那些悲剧,肯定还会再重演。新一代的我们不能过着慵懒的生活,要时刻保持警醒。
让我们一起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爱我中华,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12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13
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他的格局;一个人的器识,决定他的成就。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今天和未来,必将成为鲜活的历史。让我们走进《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个中国的博物馆,观看中国历代的成就和变迁!
正如虎头蛇尾,每个开国皇帝都是强人,但朝代全都不断衰弱。比如说,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强人,深受老百姓爱戴,他们管理的国家井井有条。可到周朝末期的时候,周幽王却不顾国家,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听劝言。不仅如此,他还演出了一场真人版“狼来了”:烽火戏诸侯。周朝正是因为他而走向灭亡的道路。正如俗语所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君王能做到底;相反,不受老百姓喜欢的君王则会受到反抗。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的开国皇帝一个比一个强大。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新、东汉、魏、西晋、东晋、北朝、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一个比一个强。但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受老百姓爱戴,每个朝代的灭亡,也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开国皇帝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老百姓。比如说朱元璋,他以前还是个穷人呢!那这些百姓,又是具备着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当皇帝呢?
当皇帝,要具备两个条件:能文能武、善于用人。如果只能“文”不能“武”的话就打败不了敌人,但如果善于用人,像刘备一样,还是能征服的。光“武”也只能打败敌人,管理不好国家,但如果能用人,国家就能治好。可惜很多皇帝都把自己的好人杀了,怕他们抢夺自己的王位。刘备到后来也还是把“好”人杀了。
中国多少千年的历史,让中华民族不断强大。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篇14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传,不仅是这样,它的每一个故事中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国演义》一书中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寒假,我就借着这个理由,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兴趣。
三顾茅庐不仅是个成语,还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刘备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故事的过程,说明了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汤任用伊尹等人作为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还有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国力才逐步强大。这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现。
不仅是这个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刘备就是这样,一次去了没有找到诸葛亮,第二次去还是没有,可他的心向着国家富强,又第三次去了诸葛亮家,在第三次终于请到了。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心想着蜀国的未来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在学习上所缺少的吗?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再用一点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没有我们不能面对的学习难关,就没有在学习上的那一声声叹气。
在这个寒假,读的历史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读书的兴趣,我会继续从书籍中发现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东西。
-
需要更多的历史学著作读后感网内容,请访问至:历史学著作读后感
本文网址://www.wei508.com/wenshudaquan/108477.html
